摘 要:隨著新課改精神的實施,在越來越多的課堂中,教師運用“小組學習”“分組討論”“探究性學習”等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展開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可是在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粗魯簡陋地把時間扔回給學生,這樣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毀掉學習知識的真課堂。
關鍵詞:教學模式;分組策略;遺傳算法;混合式協作學習
教師應該如何正確看待“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呢,又該如何去實踐這樣的理念呢?
一、要明確無論怎樣的課堂,學習知識、加強能力、培養興趣才是課堂的根本目標
在課堂中,特別是公開課中,我們發現太多的老師為了迎合聽課老師的胃口,或者說為了應付聽課專家的點評,刻意安排學生花大量時間去相互討論、花大量時間去小組間評價。但是,在課堂表層次的模仿簡直是與新課堂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馳,因為無論怎么樣的課堂,如果不能學習知識、加強能力、培養興趣,那么,看起來再精彩,都不是真正的課堂。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應該學會傾聽和接受,并用數據和資料說話
現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希望能夠通過各種場合去展現自己,展示自己的風采,但是,他們在更自信的同時,也時常沒法拿捏好分寸,變得自我,而聽不進去意見。要培養學生在思辨的時候,先學會傾聽和接受,在反駁其他意見的時候,要先找到相關實驗、資料的依據,不要憑空想象,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
三、開展小組討論不要局限在課堂上,真正的討論學習、總結成果,應該是在課后
在中國,小組的存在感大多數時候還僅僅是課堂上的幾十分鐘,課后的學生都疲于完成作業,沒什么心思搞小組學習。教師不能夠將小組學習的活動限定過小,要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就要將小組學習從課堂轉移到課下,讓小組學習不是課堂學習的模式,而是培養成學生學習的一種習慣。
四、探究性思維的培養不僅僅是一堂課就能完成,教師不要人為縮小教育格局
探究性思維的培養以及科學的探索精神,必須建立在強烈的興趣之下,通過不間斷地努力和付出,最終才能夠得到的。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在一堂課上,就培養好這些優秀品質,那只能是自己騙自己,或者說是演給別人看。最終這些優秀品質將成為學生成功的基石。
由此可見,真正的好課堂一定是思維的藍天,是興趣星火燎原的地方。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比營造一個表面漂亮的課堂更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陳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學術交流,2007(3).
(作者單位 成都石室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