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我們可以發現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規律:高考試題在課本中都能找到試題源。因為高考命題的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因此,在高考復習中,我們必須重視課本知識的回顧和整理,對課本知識重新認識,挖掘其更深層次的內容,變化、深化、優化課本例題、習題,充分發揮課本上的典型例題、習題的作用,提高復習效率,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如2013年福建高考理科第18題:
如圖,在正方形OABC中,O為坐標原點,點A的坐標為(10,0),點C的坐標為(0,10),分別將線段OA和AB十等分,分點分別記為A1,A2,…,A9和B1,B2,…,B9,連接OBi,過Ai作x軸的垂線與OBi,交于點Pi(i∈N+,1≤i≤9).
(1)求證:點Pi(i∈N+,1≤i≤9)都在同一條拋物線上,并求拋物線E的方程;
(2)略。
與之對比課本習題,有不少相似之處。人教版選修2-1第50而B組第4題:如圖矩形ABCD中|AB|=8,
|BC|=6,E,F,G,H分別是矩形四條邊的中點,R,S,T是線段OF的四等分點,R′,S′,T′是線段CF的四等分點,請證明直線ER與GR′,ES與GS′,ET與GT′的交點L,M,N都在橢圓■=1上。
再如,新教材課本一個較大的轉變就是設置了一些探究題,學生可以通過探究發現知識間內在的聯系,如,人教版選修2-1第41頁探究題: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5,0)。直線AM與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是-■,求點M的軌跡方程。經過探究不難發現M的軌跡為橢圓,因此,進一步思考橢圓上的點應該都具有這樣的性質,把這一結論用于2009年福建高考理科第20題壓軸題:已知A,B分別為曲線C:■+y2=1(y≥0,a>0)與x軸的左、右兩個交點,直線l過點B,且與x軸垂直,S為l上異于點B的一點,連結AS交曲線C于點T。
(1)略;
(Ⅱ)如圖,點M是以SB為直徑的圓與線段TB的交點,試問:是否存在a,使得O,M,S三點共線?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Ⅱ)由題知A(-a,0),B(a,0)。設T(m,n),S(a,t),
∵T在曲線C上,
∴■+n2=1
則KAT·KBT =■·■=■=■①
又KAT=KAS=■是②
假設O,M,S三點共線.則BT⊥OS。
∴由KBT·KOS=-1得KBT=■=-■③
聯立①②③得(■)·(-■)=-■
∴a=■
故存在a=■,使得O,M,S三點共線.
總之,課本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本”,高考選拔人才必然要以這個“本”為依據,那么,高三復習肯定要忠實于課本,以課本為基礎,根據數學課的特點,不僅僅是“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應該在歸納課本上的思想方法的基礎上“拔高”課本,使課本上的思想方法得到“升華”。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