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學習不單單是教師傳授歷史知識的問題,還涉及學生如何高效主動的學習的過程。如何調動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的興趣,積極主動持續地去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每一個歷史教師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課改;學習興趣;教學方式;學生主體
2009年,新課改在湖北省地區推行,歷史學科也順應新課程改革理念,對課本進行了革新,歷史知識的編排也與以往完全不同。對普通高中的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和改變。初中階段由于中考對于歷史的不重視,導致對于歷史學習的看法還停留在簡單的讀記就可以考高分的年代,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都不太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用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在對一件事物有興趣的前提下,自己才會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去發現。對于我們來說,要做的就是如何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推動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結合日常的教學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順應新課改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自身首先要有雄厚的學科專業素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新歷史教材按照三個專題來編寫,內容精簡,跳躍性強,很多知識課本并沒有過于詳細的解釋,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大量查閱資料,重新駕馭、整合教材,再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授業于學生。注重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拓展,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照本宣科,用填鴨式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如:在必修二第9課講到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曾國藩時,可以講述曾國藩小時候在家夜誦課文偶遇翻墻而來的小偷的故事,增強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認知興趣,同時還可以向給學生傳遞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二、巧用訣竅,激發學習興趣,盤活課本知識
歷史課本畢竟不是歷史故事,對于歷史學科沒有形成正確認知的學生來說,他們會誤認為歷史課本就是講歷史故事,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卻發現課本知識過于枯燥無味,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因此,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教授一些小訣竅方便學生記憶。如今,影視劇集中大量出現與歷史事件、任務有關的內容,可以從這方面作為導入,引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學習興趣以及塑造真實的歷史認識。而對于枯燥的課本知識點,我們可以巧用一些順口溜。
如,在講授《開辟新航路》中新航路的路線圖時,我用到諧音記憶法:(按時間先后排)弟弟(迪亞士)到非洲;哥哥(哥倫布)去美洲;大家嘛(達·伽馬)到印度;沒錢了,賣著輪船(麥哲倫)環球走。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記清航海家以及他們復雜的航線路線圖了。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式,還課堂于學生
教師在新課講授之前做好充足的備課,精心設計一堂課,改變過去以老師灌輸為主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教師依據教材,事先精心設計具有新情境、難易相結合,有層次的話題,引起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進行課前預習。歷史知識不應局限于簡單的語言傳授,更多的要結合圖文,音視頻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認知,讓學生在歷史再現中增強認知,感悟現實,激發學習興趣。如:在講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時,課前我以《大國崛起》英國篇的視頻片段作為導入,激發學生探索英國如何崛起的興趣。在講授過程中進行問題設計,如讓學生分組討論,選派代表扮演國王、議會議長、首相,演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運行過程,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四、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認同感
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踴躍參與,不管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要及時正確地給予回饋,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讓他們得到認同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上,我們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于歷史事件、人物的看法,無論對錯,對于這種本身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贊揚。有時候,老師的一次點頭、一次點評對于學生來說那就是莫大的激勵,從而激發學生對于歷史課的興趣。如:在《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中,對于秦始皇的評價,我就將此問題作為探討,讓學生利用便利的網絡資源查閱資料,分組發表各自的看法,在點評的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激發了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產生了課堂認同感,效果明顯。
新課改引發了教學思維、方式的改革,歷史教學不再是教師的“照本宣科”,更多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如何最大限度地讓課堂效用最大化,這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將是一個漫長的研究以及實踐的過程。
(作者單位 湖北省大冶市第六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