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他們的工作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作為班主任,對于該如何管理好班級這個問題呢?
一、“細心”觀察糾正學生不良習慣
傳統的班主任工作,一般都是采用教師主導,學生聽從,然后學生提意見,教師再糾正學生錯誤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過程使得課堂氣氛多少有些死板、單調。在教學過程中,班主任只有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留意他們細微的心理變化,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幫助他們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各種面部表情,并理解所傳達的學習心態的信息。學生困惑時經常會眉頭緊鎖,嘴唇閉攏,神情焦慮不安;理解了學習內容時則雙眉舒展,面露微笑,頻頻點頭;學生思考問題時常常面色沉重,雙眼微合,有時口中還念念有詞;專心聽講時目光凝視,神情專注;心不在焉時目光游移,表情木然……只要教師注意觀察,就能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心態。
當然,學生單次的行為表現并不足以使教師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連續性的觀察,在觀察中積累“個案知識”,由此,教師才能真正關注有具體需要的學生。
二、“誠心”捕捉學生每顆心靈
一名教師只有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與學生心心相印,因此不僅要觀察他們的表情和行為上的細微變化,而且要窺探孩子心靈的奧秘。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學生的心靈,尋找到心靈的觸點。教師才能更好地接觸到學生情感的“點子”上,這種接觸點就好像是“心竅”,是個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師傳遞愛的門路。
班主任找學生談話是家常便飯,但是大多數談話并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來發現我們找學生談話,目的性極強,總希望能借這次談話解決一個問題。其實大部分被談話的學生都不理解這個目的,當然無法讓談話獲得應有的效果。
如果教師能夠深入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身上,縮短因教師的權威而產生的與學生間的心距離,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那么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于是,我在隨后的談話過程中,盡量放慢語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上。從學生的表情反應來揣摩他們的想法及其心理狀態。是厭煩還是渴望,是失望還是歡喜,都可以觀察出來,在交談過程中,適時改變問題和回答,讓學生從不耐煩到樂于傾聽。教師仔細觀察學生的體態語,細心體會,會收獲一筆不可小視的教學信息。
三、“愛心”關注每一位學生
事實證明: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尊,他們需要愛,教師應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應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像父母一樣去關愛他們,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采取熱情關懷的態度,親切溫和的語氣,創造尊重理解的氛圍,讓孩子們感覺到老師在關心他、愛護他,他就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指導和教育。
四、“欣賞”使學生收獲進步
欣賞是一泓泛涌的清泉,可以澆灌小樹茁壯成長;欣賞是一輪溫暖的陽光,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冰冷的距離。懂得欣賞的教師相信學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進步,因此,他們從不吝惜自己的夸獎、贊嘆,哪怕只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支持的微笑,也能不斷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價值和力量。所以,當學生取得一定的成功或行為達到所期望的結果時,老師要適時給以精神或物質鼓勵。
五、“放手”讓班干部管理班級
班主任、班干部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同傘柄、支架和布,一個再好的傘柄如果沒有支架的支撐是無論如何也撐不起一片天空的。記得,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廣東召開的班主任研討會上,優秀教師黃齊娟介紹曾經用給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來培養班干部,這一招還是蠻有用的。我以前也用過這種方法,但用起來沒有黃老師那么得心應手,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時間和場合上把握得不夠好,經常在公共場合給班干部鼓勵,雖然可以激勵班干部的斗志,但是無意中也會引起另外一部分學生的不滿情緒,認為老師過分夸大班干部的作用。現在,我表揚班干部由公開場合逐漸變為地下工作,給班干部戴高帽子后班干部做事情的積極性高漲。但每一個人的情緒不可能永遠高漲,班干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很容易沮喪,這個時候班主任應該教他們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
總之,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良好班風的形成,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文化素質的提高,班主任作用至關重要。要把一個班級帶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全面發展,畢業后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班主任必須具有“媽媽的心”,緊緊抓住育人為本這一中心,創造性地勞動,力做一位無愧于組織和人民的合格教師。
(作者單位 懷化市溆浦縣警予學校)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