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8月踏上講臺,到現在已有二十多年了。期間十八年擔任班主任工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我付出的是汗水和心血,收獲的是快樂和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學生,不了解他們的思想、興趣、愛好、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每個孩子,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讀的書。但開啟每一本書都有一個核心的思想。作為班主任,就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并抓住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細節,而抓住每一個細節的金鑰匙就是愛。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要以愛育愛,以愛育心,以愛塑魂。
2012年的第一學期,我擔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開學沒幾天,我就注意到一個學生,上課時老愛竊竊私語,隨意插嘴,搞小動作,且愛用怪異思維向老師當堂提問,表現欲極強,桀驁不馴,像只驕傲的孔雀。平時當全班同學都在安靜地學習時,他卻喜歡碰碰這個,推推那個;他性格孤僻而乖戾,同學們都不愿意坐在他周圍,其他任課教師也反映他的情況,可以說他沒有一天是讓老師省心的。剛開始與他談心,他沒把老師放在眼里,但我還是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地找他,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在與他的交談中,我設法讓他明白:老師看重的不是過去而是他的現在以及今后的表現,并要他記住三句話:1.老師是朋友——有什么想法和煩惱可以向老師訴說,老師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2.老師是父母——會像父母那樣關注他的成長;3.老師就是老師——決不會對他的學習和思想放松,會在各方面嚴格要求,把他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如此反復、耐心地與他交流,到后來他自己都覺得難為情了。其實,通過多次談心以及與他家人溝通后發現,他本質上并不壞,但家庭條件差,父母來蘭州打工,母親過于溺愛嬌慣,又苛刻的要求導致了他強烈的逆反心理,特別敏感,也特別脆弱,是屬于心理有點障礙的“問題學生”。而這樣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寬容、關愛和正確的引導。我決定:把脈暖心,消除病根。
有一次他病了,冷汗直冒,我立刻帶他去醫院檢查,買了藥給他喝,再電話通知了他的父母。從那以后,我發現他變了,變得上課專心聽講,變得作業認真,變得對班級事務充滿熱情……如今,他擔任班級的生活委員,臟活累活搶著干。所有這一切,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我深深體會到:教育需要耐心,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智慧之愛。有句話說得好“只要用心去澆灌,鐵樹也能開花”,教師只有打開學生心靈的窗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正如古人所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愛其術”。而我要說“愛其人”才能“煉其心”,“煉其心”才能“塑其魂”。
為了了解新生,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他們,我常常利用課間、午休時間盡可能多地和學生在一起,和他們踢踢毽子、跳跳繩,做做游戲、打打球;坐下來談談心,問問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作業完成的情況等等;放學后一起打掃衛生,關鎖門窗,一起回家。愛學生并不是要怎樣的轟轟烈烈,它需要的只是些看上去很細微的小事,如一個眼神,上課時不經意的一次提問,中午偶爾的一次交談,甚至蹲下來的一聲問候,需要的時候借手機給他打個電話,感冒時的幾粒藥片,輕輕地一個撫摸,一句友好的玩笑等等都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這些看似細微的動作也許會影響他今后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就是教師的愛的力量。有時也會遇到一些不理解我們工作的家長,我總是正確去面對,及時去溝通,耐心細致地做好身邊的每件事,盡管那在常人眼里是那樣的微不足道,那樣的渺小,但這樣做我才覺得無愧于自己,無愧于這幫可愛又有點“可恨”的小天真們,無愧于這份美好的事業。
有一種愛,需要無私的奉獻,那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有一種愛,真誠地付出不求回報,那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人的本能,愛他人的孩子才是崇高和偉大。我堅信:愛的力量,能春風化雨;愛的力量,能消融冰雪;愛的力量,能創造世間的奇跡。
(作者單位 韓林孝:甘肅省蘭州市第四十九中學 朱惠珍: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九合學區)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