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師隊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輕育”的教師,他們只重視教學,不重視育人,認為育人是政治教師、班主任的事。實際上,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數學教師應如何滲透德育呢?我粗淺地談一談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的德育內容和點滴做法。
一、數學課堂中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
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賦予教師的新職責。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的“法寶”,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數學課堂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趣味性和活動性,在活動中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主動學習的習慣、頑強的學習意志;在展示中樹立快樂學習的心態,發現幸福學習的樂趣;在交流中改善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在自我評價中加強自我認識,樹立自尊、自信、友善、向上等積極心態,培養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在合作中培養學生寬容的心境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讓我們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
二、課堂中對學生嚴而有度,贏得學生的愛戴
“嚴師出高徒。”課堂教學中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能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也是對學生、家長、社會的一種負責表現。但同時我更知道,嚴格要求學生并不是說越嚴越好,而應該嚴而有“格”、嚴而有理、嚴而有情。如果嚴得出“格”,就成了“嚴酷”;如果嚴得無理,就不會為學生理解;如果嚴得無情,怎能換來學生的喜歡?學生怎能對數學產生興趣呢?我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能寬容。我覺得老師的寬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是治療學生心理疾病的良方,同時也能縮短師生距離,讓學生的心弦與老師的心靈發生共振,正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從而贏得學生的愛戴。每教育好一個學生,不僅幸福了一個家庭,更體現出老師的人生價值。
三、課堂教學中注重潛能生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促進班級均衡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是教師的一個天地,要做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首要的就是具備對學生有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在教育工作中,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要求自己以一顆仁愛之心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力爭做到“關愛”潛能生、“嚴愛”優等生、“博愛”中等生。尤其是對潛能生、留守兒童和有著一些不良習慣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早已經習慣了別人的指責、冷漠,甚至對批評已變得麻木,極容易自暴自棄,因此,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心。所以,我就傾注更多的愛,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關注他們,教育時一直堅持多表揚、少批評;多激勵、少指責的原則,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一個有責任感和愛心的教師應該是全體學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而不是個別學生的發展,在優秀生得以發展的同時,“潛能生”也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才能夠使得整個班集體均衡發展。
四、課堂教學中從多種視角看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注重發展性評價,力爭讓每塊“金子”閃光
有人說,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工作中要巧用四種“鏡子”——“用顯微鏡看學生的優點”;“用放大鏡看學生的進步”;“用平面鏡看待所有學生”;“用望遠鏡看學生的未來”。這四面鏡子在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中尤其要善于運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如果把對學生的評價當成指向未來的“方向標”和“導航儀”,那么,我們對學生評價就會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與自信,注重學生特長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評價的結果必然是促使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取得進步,得到發展。
每位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學科教材是德育的載體,發揮學科教學主渠道的作用,不斷滲透德育內容,以匯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的育人要求。
(作者單位 湖北省巴東縣京信友誼中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