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一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重要陣地,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很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初一思品教學陷入誤區。是否可以通過發揮評價的多元化,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設想了一個拓寬初一思品課評價體系的途徑,以便和有心人交流。
關鍵詞:思想品德;評價方式;學生發展
初一思想品德課,對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思想,形成良好的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實上這門課,沒有人會把它當回事。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中考內容很少,平時也常常作為考查科目。然而作為一門課程,學生學著無用,老師教著無意,卻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不但使思想品德課作為德育的重要陣地沒有很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會使學生養成“思想品德課學不學無所謂”的習慣思維。這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學觀念,違背了新課程理念,必須實現教學由過分關注結果向關注過程的轉變。如何實現這種轉變呢?我認為實行多元評價,設計一套全新的評價方式,實現新課程倡導的發展性評價,可以開辟出一片學生發展的新空間。新課程認為,采取評價方式的改革,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可以改變傳統方式的不足。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邊嘗試、總結、探究,對初一思想品德課的評價有了自己的設想。
一、培養學生的發展意識,課堂內外評價透明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私有財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憲法》的修改草案也明確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占有欲,讓學生擁有一點什么,對他們來說也是很開心的事,也是學習上進的動力之一。一次上課,我發現學生上課不太有勁,就說:“從今天開始,大家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以及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等都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一下子,課堂奇跡般地活躍起來。學生爭著發言。雖然,這反映了學生一定的功利性,但也說明積極地評價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和催化劑,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受此啟發,我更加“明目張膽”地增加期末成績的籌碼,使期末成績不是通過期末考試瞬間決定,而是把它演化成一種過程。設計一套完整的方案,并向學生公布,使學生在追求瞬間成績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主動參與到過程中來,并從中體驗參與的快樂和收獲,逐漸樹立起長期的發展意識。
二、重心理因素評價,關注綜合素質和個體差異的協調,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對初一思想品德的作業本,教師可以靈活地采用。我認為:對于學生來說,初一思想品德應該重在學習者的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品質的培養,以及對學習者的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打造,而不是概念的記憶或簡單的知識問答等。如培養誠信意識,樹立誠信價值觀念遠比知道什么是誠信有意義的多。所以對它的評價指標也應該相應地重視這些心理素質的發展,在認識到個體差異的同時強調綜合素質的評價。對此,我在翻閱相關資料以后,結合學科特色,設計了以下評價內容。
1.課堂發言
由教師做發言次數記錄,發言如若精彩的給予即時加分,并加以累積。
2.課堂討論參與、合作情況和活動參與情況
教師觀察并做好整體記錄,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做好當堂課的自評與互評,教師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如下)
■
3.作業情況
教師對每一次作業都做好記錄,這里主要是指書面作業。
4.探究情況
對于個別學生的課外提問與論文、體會等合作情況的記錄。
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法多樣化
量化評價法是習慣采用的評價方法。但是,初一思想品德課一般只為考查課,只采用簡單的分數。這種量化評價方法對學生已經失去了意義。而且,“對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評價把復雜的教育現象也簡單化了或只是評價了簡單的教育現象,事實上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所以,采取多樣化的質性評價方法,積累好評價的信息資料,那會是一份令人振奮的驚喜。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以下評價方法:
1.觀察
教師通過對學生課堂內外各種行為的觀察并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操作等各種表現,以此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2.面試
找某一個主題,設計一些問題,對學生面試,并做好記錄。
3.訪談
包括教師與學生各種形式的談話和家訪,獲得學生發展的信息,了解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
4.書面報告和體會
在期中和期末,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情況做出書面報告包括思想品德的發展,個性心理(動機、興趣、能力等)的發展,實踐能力的發展等。
5.卡片
這是一種有趣的評價方法。卡片的內容可以是書本上的,可以是自己的變化等不一而足。例如,“誠實守信,知錯就改”這課內容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做一張“誠實卡”,寫上自己以前在誠實方面的不足和以后改正的決心等。
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也可以以卡片的形式反饋給學生。具體的做法是:每個學生在一張寫有全班學生姓名的紙上寫出他們的優點和缺點,然后,老師把每個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整理出來,抄在一張卡片上,同時相應地寫上老師的希望和祝福語反饋給學生。雖然工作量很大,但只要看到學生接到卡片時的驚喜,所有的辛勞都變得無關緊要。
四、調動各種力量,客觀評價主體多元化
新課程的評價主體也要求多元化,“改變以往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使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往過程。”在思想品德課中,我主要采用學生自評(報告或體會等)、互評,家長評、教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請家長評價,主要是通過家訪和以下表格進行:
■
教師評價主要是做好資料信息的收集、積累、整理工作,反饋給學生。
總之,當學期末,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成績來自各方面各種各樣的評價。教師整理的資料,同學的互評卡片,家長的評價表,自己的發展性評價報告或體會,自己平時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舉一動留下的痕跡,有快樂有不足,有驚喜有遺憾,自然也有了自信與希望。所以,評價過程也就成了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但教師要做的工作卻很多很細,多一份責任,多一個想法,多一份付出,源源不斷,沒有止境。
(作者單位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