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理財市場整體收益率漸趨下行,此前流行的投向貨幣、債券市場的主流銀行理財產品再難扛起高收益大旗,結構性理財產品正成為多家商業銀行吸引客戶的新工具。
從當前市場的發行情況看,預期收益率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幾乎都是結構性產品。業內人士指出,預期收益并不代表最后的實際收益,投資者在選擇時需三思而行。
市場聚焦
顏色越紅越值錢
銀行猛刮“結構”風
今年,寬松的流動性帶來了充裕的資金,讓銀行不再缺錢,也讓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不斷下行。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從8月4日到8月10日的1周時間里,共有723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2%,平均投資期限為126天。
值得關注的是,在普通的投向貨幣和債券市場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下滑時,結構性理財產品卻迎來了發售小高峰。1周內累計有51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發售,其中保本型產品有41款,且股份制銀行在結構性產品發行方面比較積極。從投資標的來看,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多掛鉤指數、利率、匯率和大宗商品等。
另外,從上半年理財產品發行情況來看,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也是增幅明顯。銀率網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25家商業銀行發行1368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環比大幅上升40%,同比增加42.4%。
業內人士認為,主流理財產品由于預期收益率持續下滑,對儲戶的吸引力度越來越弱,銀行也在積極尋找對策。銀行對結構性產品的積極開發,尤其是對保本型結構性產品的積極發行,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不過,投資者仍需要保持冷靜,因為預期收益并不代表最后的實際收益,尤其是掛鉤股票等資產的產品,風險更是不可小覷。
結構性產品真面目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基本模式是“固定+衍生”,即將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組合在一起,實現在保本的目標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由固定收益證券和以期權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組成,其到期收益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固定收益證券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衍生金融合同所帶來的收益,投資者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預期收益率取決于后者的收益大小。
打個比方,結構性理財產品好比投資者買了一款固定年利率5%的產品,100元本金一年后變成105元。投資者如果拿出其中1元錢再買一注彩票,中獎了可得獎金5元,沒有中獎就等于白白損失1元。所以最終的結果是,要么100元本金最終拿到104元,要么拿到109元。
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都會與國際市場投資接軌,具有投資渠道廣泛、組合多元化的特征,這將大大改善投資者在面臨國內政策變動時相對被動的局面。另外,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相對收益率也比較高,但其所面臨的風險也較高,國際市場變幻萬千,各類經濟體出現動蕩的幾率較高,因此投資者很難準確把握住投資機遇,對風險掌控能力也是不小的考驗。總體來講,結構性理財產品屬于博弈型的產品。
分類不同收益不同
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根據客戶獲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一般分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3類。
保本固定收益型產品。該類產品的特點是銀行向客戶承諾本金安全和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
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此類產品的特點是銀行保證客戶本金安全,但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并依據實際收益情況來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當前,與匯率、利率、股票價格等掛鉤的產品多屬此類產品。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這種產品銀行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也不承諾收益情況,風險由客戶承擔。目前,該類產品主要與匯率、黃金價格、石油價格、股票價格及國外利率水平等相關聯。
理財師提醒,投資者在選購結構性理財產品時,要做好心理準備。首先問清產品是100%的保本、部分保本還是不保本。然后再根據產品標的估算預期收益率,并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是否購買。
結構性產品巧識別
從銀行在售產品收益率排行中,總能看到一些收益率超過7%的理財產品,這些產品是不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呢?有什么簡單識別的辦法嗎?
有投資者表示,對一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說明書看不懂,尤其是產品的投向方面,有些說明書說得太籠統,比如“本理財計劃投資于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以及資金拆借、信托計劃及其它金融資產”。理財師提醒,對這些理財產品,購買時一定要仔細辨別,以免買錯。
首先,區分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看其投資方向和投資標的。其產品說明書中只要表明掛鉤國際投資品,如黃金、石油、農產品等和與其相關的股票、基金均屬結構性理財產品。除此之外的均屬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其次,看預期最高收益率。中資銀行收益率一般超過7%的產品有極大可能是結構性理財產品。
最后,看收益率是否是浮動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如果是浮動的,如預期收益率在XX至XX區間的,基本上可以確定為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低于5%的產品多是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高收益率難以兌現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相對于平常的理財產品來說都很高,但是由于涉及的投資標的多、產品結構較復雜,到期收益有可能達不到那么高,甚至會虧本。
在銀行理財產品中,8%甚至10%的預期收益率顯得格外亮眼。因此,一些投資者奔著高收益而買此類產品,可是,等到產品到期時,面對沒有達到的預期收益,卻有點兒傻眼。
如某一家銀行今年銷售的一款掛鉤匯率的結構性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5%,而到期后,實際年化收益率僅為0.5%。該行某系列的結構類產品共發行68款,平均預期收益率高達8.91%,而其中12款產品到期后,實際收益率均未達到預期收益率,平均實際收益率僅為3.86%,還不到預期收益水平的一半。
另一家銀行同期發行的某系列結構性產品共8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10.36%。公布到期實際收益率的只有7款,同樣都未實現預期收益,平均實際收益率僅為4.52%。一些投資者開始質疑銀行銷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存在“虛高”的問題,更有投資者懷疑那些超高的預期收益率只是銀行吸引資金的“幌子”。
對此,理財師提醒,在選購結構性理財產品時,切勿只盯著高收益,對產品的風險性要有正確的判斷,不要被他人所左右,購買產品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
量力而行不熟不買
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具有一定的投資經驗,對掛鉤標的比較了解,對掛鉤標的的價格走勢有自己的判斷。
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否實現預期的最高收益率,取決于掛鉤標的的表現是否與銀行當初設計產品時的預期相符。盡管銀行負責產品設計的專業人士一般都會具有比較豐富的投資經驗,但市場波動情況與預期存在偏差的問題在所難免。一旦銀行人士“賭”輸了,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也就無法實現。與非結構性產品相比,結構性產品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更低。
相對來說,購買結構性產品,投資者需要具有更高的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這類產品的收益模式大多比較復雜,投資者購買前需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看看產品設計者對未來市場的預期與自己的觀點是否相符,遇到不明白的問題,還應向銀行理財經理詢問。如果詢問后依然不明白,就最好不要購買。另外,雖然現在市場中保本的結構性產品占了八成左右,但不保本的產品占比卻在增加,后者投資風險更大。投資者一定要看清自己選購的產品是否保本。
本刊記者 常愛國
(投資有風險,操作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