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剛剛被分配到書洋鎮上教書,閑暇無事,時常踱出宿舍,沿著鄉村公路往前頭的村落走去。我很快發現了一個好去處,那便是兩條小溪流交匯處,一座古雅的小廟和一片幽靜的小樹林。此廟甚小,進門有個小院落,僅有單間的廟堂,右側為廂房,總體廟貌比較簡陋,但是它卻有一個很莊嚴的名字:永勝宮。學校有同事是附近村子的人,他告訴我,這永勝宮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后來又有三次修葺,1967年,因建設書洋至曲江的公路,永勝宮被破壞,1983年廣大信士集資重建,它祭祀的是“夫人媽”。當時年輕氣盛,對那些民間神明并無興趣做進一步的了解,只是此處環境的清幽頗合我的心意。小溪水流潺潺,廟后的林子里郁郁蔥蔥,空氣清新,時有鳥鳴婉轉其間,微風送來陣陣泥香,獨自在此漫步,若有所思,或者無所思想,心里總是愜意的。
不久我就離開了書洋,但是我的寫作卻是更深切地進入這塊生長著土樓的土地,記得我在小說中幾次描寫到鄉村廟宇的情形,也總是想起那座位于小溪流邊的永勝宮。說來是很功利的目的,為了寫作的需要,我想了解這塊土地上的一切,所以我一次次重返書洋。當我有一次來到永勝宮時,我想起以前許多個傍晚在此漫步,那種美好的回憶讓我的心頭有一種溫暖。在這里我遇到了住在這附近村子的老同事,認真地向他請教這永勝宮的來歷。這才知道永勝宮是從古田臨水宮分香而來,祭祀的“夫人媽”即順天圣母陳靖姑。“莆田有媽祖,古田有靖姑。”史載,(陳靖姑)“生于唐大歷二年,神異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秘泄,遂以產終,訣云:‘吾死后,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自后靈跡顯著。”如果說,媽祖是海上保護神,靖姑則是婦幼保護神,她們都是由人升華為神的。為何受到萬千民眾的頂禮膜拜,因為她們身上體現了一種扶正祛邪、救世濟民的精神力量,這也正是民眾所祈望的。夫人媽、陳夫人、臨水夫人,這是多么世俗親切的稱呼。建殿崇祀,這是最神圣的感恩與紀念。一千二百多年來,陳靖姑信仰流傳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并擴展到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民間信仰習俗之一。2008年,陳靖姑信仰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書洋永勝宮雖然廟小簡陋,卻是香火鼎盛,每年正月十一日陳靖姑誕辰,都要舉行隆重的出巡活動,陳靖姑神像被請入花轎里,信眾一邊抬著她巡視各村,一邊敲鑼打鼓,鳴炮放銃,這幾乎是鄉村一年一度最熱鬧的節日。二月初二,俗稱做二月福,立秋日,做秋福,立冬日,做冬福,各村的民眾都備了三牲、果品、燭炮等等,趕來永勝宮朝拜。其實,陳靖姑信仰最深入人心之處,在于她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祈子、養胎、生育、成年、婚嫁,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可以說,任何人,只要有困厄,都可以向她祈求平安。當然,她特別關愛婦女兒童,在鄉間,所有的孩子從小都要給她當寄子,這樣就可以得到她的庇護。
近些年來,書洋等地的土樓名滿天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永勝宮周邊拓寬了旅游公路,福建土樓接待中心等大型建筑拔地而起。永勝宮的眾多信士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有識之士自發成立籌建組,準備自籌資金,把永勝宮擴建為福建土樓民俗文化公園。當我再次來到小小的永勝宮時,他們欣喜地向我描繪將來的勝景,山門、譙樓、廣場、廊橋、雕像……那時候,永勝宮不僅是朝圣所在,也將是本地民眾和外地游客休閑的公園。那兩條小溪流日夜從永勝宮門口流過,將把這塊土地的名聲和靈氣流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