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盛傳一個帖子,帖子的的主題是最幸福的婚姻公式。公式里并沒有刻意列舉豪宅香車,珠寶名表等物質條件,而主要是從心理感覺方面來考量的。最幸福的婚姻公式及其上榜理由有以下幾條:
12厘米身高差
理由:大多數女生有比較強的被保護欲,男伴侶比自己高自然比較有安全感。一般來說,如果差距在10厘米以上,視覺效果就比較明顯,女生的嬌小和男生的強大可以顯現出來。12厘米的男女身高差,無論牽手、擁抱、接吻,都是最和諧差度。男生太矮,女孩會覺得平淡,太高又難以企及。
1.5倍月薪差
理由: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男人的經濟責任似乎更大些。妻子對丈夫既有經濟上的期盼,但也不愿給丈夫太大的壓力。“1.5倍”,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有調查顯示,丈夫的薪酬是妻子的1.5倍時,這個家就能運轉自如。
3歲年齡差
理由:大部分女生比男生早熟,兩個人要和平相處,心理年齡要相似,當女生還上大學時,男生已經開始工作;等到女生畢業,男方已經相當穩定,成家順理成章。兩三歲的差距,基本保證了男女在心理成熟度上的匹配。
“一碗湯”的距離
理由:現在不少年輕人在注重生活質量的同時更自我,不愿意委屈自己,對責任也有所擔當。年輕夫妻不愿與長輩同住的人很多,但父母有事也應該照應。這個距離的意思,就是兒女煲一碗湯,給父母送去時還能趁熱喝。
半勺糖的隱私
理由:要留一點空間,彼此才能呼吸。夫妻關系雖然親密,也要“有間”。這樣,既保持自我的獨立,也可以保持對愛人的欣賞。
看著這幾個幸福婚姻公式,我逐條對照了我自己的婚姻狀況。我們身高相差30厘米,收入平等,歲數一樣大,雙方父母有的早亡,有的在鄉下勞作,我倆也不懂什么是“半勺糖的隱私”。幾乎一條也不符合公式中的條件,可是我們的家庭十分幸福,兒女工作穩定,我們夫唱婦隨,和睦溫馨。
對照之余,我又和親戚、朋友、網友進行了交流。
其中,不符合一條或符合一條而婚姻幸福的人,不在少數。而有位網友的前夫是一家國企的中層,高175厘米,1980年生,年收入20萬元左右,她自己在外企工作,年收入10萬元出頭,高162厘米,1983年生。當初兩人相親認識,互相都感覺條件比較般配。可以說,幾乎滿足了上面的標準,是眾人眼中天生一對的典型。
然而就是這樣一對“契合度頗高”的男女,結婚不到一年就“觸礁”了。雙方家庭條件都很優越,可以說門當戶對,但可能正是因為如此,遇到問題,誰都不愿意讓步。“從裝修房子,到訂婚紗照,再到辦婚禮,就處處吵架,不能有一點包容。”婚后,兩人也因為生活中許多小事積累的矛盾不斷,無法調和之下,最終不得不分開。
婚姻不是列算式,不能刻意要求對方一定怎么怎么樣,婚姻就像慢火煮溫水,由低溫逐漸到高溫,才能保持長久。記得民國著名外交家、法學家王寵惠在回答英國一位貴婦人詢問中國人的婚姻是憑媒妁之言時,有一妙喻:“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后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之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就慢慢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事件。而你們像一壺沸騰的熱水,結婚后就逐漸冷卻下來。”
可見,婚姻絕對不能去參照數據尋找自己是否幸福,而應該是從自身入手努力去創造幸福感。條件不足,可以改變,只要抱著奉獻、謙讓之心,婚姻沒有不和諧的。那還愁不幸福嗎,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