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高空鳥瞰烏石,那是海峽西岸綿長的海岸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地處福建省漳浦縣東南,瀕臨舊鎮港,省道201公路東西橫貫其中,沈海高速公路南北擦肩而過,水路交通極其便利。烏石四季如春,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鳥語花香,特別以“烏石荔枝”和“千年媽祖雕像”而揚名海內外。在浯江平原上的四十多個村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姓林,因此素有“烏石林”之稱。烏石林氏歷史上有“世代書香”之美稱,明清兩代,學者濟濟。在海云山西麓的倒亭隙,有一座明代石碑坊遺址,匾額鐫刻“欽賜科舉世家”,現珍藏于海云家廟(烏石大廳),可見當時教育事業的鼎盛。烏石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由臺胞林瑞國先生、林瑤琪先生等捐資興建的烏石天后宮,還有閩南第一古祠海云家廟,古學府遺址洉洗書院、紫薇書院、紫薇洞、八座古城堡(今仍以“錦江樓”最為完整),有數十處珍貴的摩崖石刻和數十座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墓……這些名勝古跡無不記載著烏石歷史上的輝煌的本土文化。
我們一行從漳浦縣城出發,經過漳浦縣鹿溪糖廠沿著古驛道——縣志路,遠遠就可看到屹立于浯江平原上“平地起高峰”的海云山,壁立百仞仿佛如日本的富士山,與東晉名士葛洪煉丹之峰丹灶山成對峙狀。
海云山奇石嶙峋突兀,層巒疊翠,山路崎嶇。游人拾級而上,一座富有山村特色的寺廟即在眼前。寺廟磐石蓋頂,自成天然石室,坐西朝東,,廟里供奉著幾尊木雕的菩薩,雕藝拙樸,有一老婆子專門侍奉香火。
先人有詩云:“海色遙連云影光,山空夜靜杳微茫,美人觀海印寒月,何處還開得月堂。”寺廟周圍有大小不一的石洞。傳說是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時“妖人”(實為閩南土著)據點。有崗有哨有炮眼有箭孔。我們看到廟堂下有類似城堡,里外雙層的殘垣,瓦礫堆中橫躺著許多折斷的石柱石梁。頓時聯想到一場血戰,據民間傳說,建于南宋紹興九年的寺廟,在明朝時為野僧所占,野僧于堂殿上跪拜之處暗設陷阱,信女前來燒香拜佛,機關一按,陷入密室,慘遭凌辱。后來官兵圍剿火燒寺廟。
繞過峭壁,越澗攀石而上頂峰,有石塊瓣湊合,形似蓮花,峰旁有塊石頭形狀像大烏龜,便是民間傳說中的“龜米石”。在建廟之初,住廟和尚只要拿一根棍子往烏龜屁一揣,便有一些大米從屁眼掉下來,但僅限以供當天食用,不會掉下隔夜糧。自從來了野僧一天到晚拼命亂揣亂撞。龜尿直淌,米也不會出了。現在可以看到一股清泉,潺潺而下大旱不竭。后人砌一細長的石渠,將泉水引到廟畔,蓄水澆園和飲用,煮水泡茶,清香甘冽,釀泉為酒,芳香純正。海云山山麓是烏石荔枝重要產地,這里的地理條件優越,盛產的烏石荔枝色香味俱佳。要是春暖花開時,或是荔枝成熟的季節,這里將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自古前來朝圣媽祖的善男信女,未到龍山,先謁海云家廟。海云家廟坐落于龍山的西南,由明代兩京祭酒南京禮部尚書探花林士章倡建。修建于明萬歷八年,至今己400多年歷史,其墻基還異常堅固。由三進兩深院組成。建筑面積1400多平方米。包括廟前廣場、印池,占地面積達35000多平方米。其建筑規模居閩南祖祠之最。
坐已卯像庚申,三仙圓楞瓦,崎階倒吊蓮。前廳中門兩邊是石雕麒麟墻斗,鳳凰朝陽石門盾。門上懸掛著“海云家廟”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走進大門,看到大廳的屋檐下掛著不少的匾額,有“忠愛”,“父子進士”、“探花及第”、“兄弟舉人”、“拔元”、“拔貢”等。在明清兩代,烏石地區曾培養出23位進士舉人。按時舊習俗,凡在外當官的烏石士子,族人為其于家鄉祖祠之內懸掛匾額,以彰其功,勉勵鄉親努力學習。
走出海云家廟,我們來到龍山,龍山不僅是三教(儒、道、佛)勝地,山中遍布洞、宮、廟、寺。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載體,是一座歷史文化藝術寶庫。1986年漳浦縣人民政府以此辟為烏石的旅游風景區。拾級而上,有一鐫刻“紫薇書院” 的大石橫空出世, 明朝建制的山中學府遺址即在眼前。明清時代這里曾培養出二十三位進士、舉人。其中有探花林士、廣西按察史林功懋。在一塊鐫刻“龍山”的磐石南側記載明十二進士的官銜職務。在此巨石的東側有一天然石室,門上石壁刻有林文相手書的“紫薇洞”,洞口有一小門,傳說私塾先生沒授完課,從石洞后門出去便不見蹤影,而又一會兒又飄然如故地從前門重返洞室講課。紫薇書院得天獨厚,花木掩映,風光旖旎。走出紫薇洞,一座金碧輝煌的“烏石天后宮”雄踞在洞前她系臺胞林瑞國先生和林瑤棋先生等捐獻巨資興建,現已完成二期建設,即后殿、中殿(媽祖寶殿)。沿著中殿的石階拾級而上, 六根盤龍青石柱矗立在殿廓,有升龍、降龍、有火龍、水龍,殿頂雕龍畫鳳,隔屏雕刻和繪畫著媽祖的神話傳說,中央藻井,龍鳳呈祥,花團錦簇,千年媽祖寶象,便端坐在藻井之下的寶座“束之高閣”(用鐵柵欄鎖住為防盜)。神案上左右各有兩個大香爐,前來朝圣善男信女,濟濟一堂,摩肩接踵。整個大殿香煙裊裊,問卦求簽之聲不絕于耳。繞過中殿的后門拾級而上后殿,后殿呈開式結構,供奉一對夫婦神像,即媽祖父母。
烏石天后宮的右邊還有兩座寺廟,即惠王廟、紫薇寺。惠王廟在文革中被毀,廟雖廢但殿案桌六面石雕;麒麟獅象等完好。近年,鄉人集資依舊墻垣重修了惠王廟,還把文革中珍藏下來的惠王——謝安(字東山)及家屬家將雕像迎入廟中。紫薇寺重修比較早,寺院依巨石而建,土木結構,大雄寶殿內供三尊菩薩,兩壁畫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廟前的廣場兩邊各修筑客舍和僧房。從廣場下來,拾級而下山門,山門的右邊設有素食房,站在山下仰望,四周荔枝環繞寺院,紫薇寺好像一座小巧玲瓏的“空中樓閣”。
我們爬上龍山“風動石”上眺望,山間田野一片濃綠,山村水郭綠林環抱。好一派美麗鄉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