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多少人向往和追求成仙,可又有多少人真正脫胎換骨、羽化成仙呢?幻化的誘惑,曾誤導了多少善男信女,耗盡了多少青春年華?其實,真正的成仙之人是那些深受民眾愛戴的、造福一方百姓的人士,他們死后,人們為了感念他們的恩德而為之樹碑建祠,這才成為人們崇拜的神仙。
康仙祖
而今天子封侯廟,昔日神仙賣藥家。
康仙祖,原為唐朝一名民間醫生。據清光緒版《龍溪縣志》(卷11)記載:唐乾符間(874—879),京城長安疫病流行,死了幾千人,朝中太醫們束手無策,人心惶惶。一天,朝中有御史中丞叫黃碣,早朝回家路過長安街時,看到一位鶴發童顏老者在路旁賣藥,許多人爭先購買,一問方知老者賣的是專治瘟疫的靈丹妙藥,有藥到病除的奇效。黃碣上前施禮問他姓名和住處。老者自稱叫康長史,家在圓山腳下琵琶坂,說完,收擔走了。
后來,黃碣奉命轉運安南,路過漳州時,派人到圓山腳下探問康長史的住處,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黃碣不信,親自到圓山腳下探訪。在琵琶巖廟中,他見廟中奉祀的神像完全與長安街上的賣藥人一模一樣,方知老者是康仙祖所化。后來,黃碣到漳州任刺史,他想將琵琶巖移到山上,擴建一番。有個城防史陳僚報告說,他夢見一個身著羽衣的仙人,遞給他一張詩文。黃碣見詩文寫著:賣藥因循未得還,卻因耽酒到人間。有心只戀琵琶坂,無意再登山上山。黃碣看完,只好取消遷建的打算。
后來,黃碣表上其事,敕封“西岳康阜王之廟”。黃公有詩云:
西望圓山十里賒,卻因相訪問琵琶。
而今天子封侯廟,昔日神仙賣藥家。
至宋熙寧七年,宣封“通應侯”。宣和四年,敕賜“昭仁廟”。……高宗紹興年間加封為“通應康濟侯”。
康仙祠
琵琶坂前遺風在,康仙祠里文物存。
相傳唐代康道師(因被簌封過長史,又稱康長史)修道傳教,以濟人為念。原為一賣藥翁,于長安市上行醫治病,當時瘟疫盛行,而病者服翁藥立即見效,治人無數。后來,在漳州地區行醫救人,惠及漳州四鄰百姓。百姓為祈求驅鬼降妖,治病救人,保境安民,得福消災,特建仙祠祈之。
康仙祠又名岱仙巖、大仙巖、仙祖廟、昭仁廟,在漳州圓山腳下的龍海市九湖鎮田中央村,距漳州西洋坪大橋僅2公里。
康仙祠所在的地方古屬龍溪縣黃山鄉梅溪社,民國時屬龍溪縣蓮塘鄉梅溪保,1961年屬龍溪縣九湖公社田中央生產大隊。當時,村民在自家院落加工竹器,1966年田中央生產大隊創辦竹器加工廠,起初,加工廠在康仙祠前搭臨時搭蓋,1967年開始搬進康仙祠,康仙祠便成了竹器加工廠,因此,躲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祠風格。
康仙祠坐南朝北,兩殿,中有天井。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后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前殿,即康仙祠、正中為康仙祖神龕,供奉康仙祖神像和木制神牌。神牌正面題刻:“宣封護國圓山康濟侯之神”,背面題刻:“崇禎八年楊宗壽喜舍龍牌一座。”祠內保存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鐫刻的《岱仙巖歷史沿革》木刻碑文一件。
康仙祠后殿正中供奉三寶佛,左右供奉南海觀音、地藏王;三寶佛座前供奉觀音佛祖、彌勒佛,座前左右側祀韋陀、護法;大殿左右祀十八羅漢和珈藍大王、注生娘娘。柱聯有:
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長安市中,依然此煦來攘往;
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坂上,豈有些后果前因。
康仙祠歷史悠久,保存著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有唐以來的石柱礎8個,歷代石雕、木雕等;明崇禎八年(1635)、清光緒三年(1911)刻制神牌各一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鐫刻的明旬龍趙懷玉原額,清霞東黃敬述的康仙祠歷史沿革的木刻碑文一件;清嘉慶、光緒年間的生鐵鐘二件;宋以來至民國年間的柱聯、龕聯八對。
2010年11月,漳州市人民政府將“岱仙巖信俗”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康仙變水仙
坂下有花香世界,仙家無藥艾長安。
古時,在漳州有一首歌謠:“圓山十八里,面面出王侯。一面不封侯,出了水仙頭。”在圓山的東南麓,有塊得天獨厚的寶地:這里年平均氣溫21.4度,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水源豐富,北有圓山擋住寒流襲擊,早晨的太陽正好照在山腳下的花田上,下午的斜陽被圓山擋住了射線;向陽、遮陰兼而有之,冬暖夏涼;山下,九龍江西溪和山谷泉澗縱橫交錯,水源充足,花田沙質土壤松軟,地下有溫泉流淌,即使天寒地凍的季節,也能保持適宜的地溫。因此,這里生產的水仙花花蕾飽滿,香味濃,花期長,這是其他地區生產的水仙花無法比擬的。
相傳:南山之下,有一寡婦,獨生一子,耕田自給,某日遲歸,婦倚閭而待,忽見一乞丐向她乞討要飯,形故可憐,婦憫之,施婦又掩面哭,丐問其故,婦曰:“飯只此耳,施汝可待回生,留則吾子可飽,救你性命,雖吾子思饑一夜,猶弗至于死地。”丐感激,問其田在何處,婦指門前曰:“只此區區一畝耳。”丐奔去,吐飯于其田,跳入水中,隨后不見人影,撈之無尸,村人奇之。翌日視其田,丐所吐飯皆變成花種。再過幾十日,滿田皆是矣,叢葉如大蒜,開著黃蕊白瓣的花朵,后來大家都說這是“康仙”變的“水仙”。
水仙為石蒜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因性喜水不沾污,故名水仙。據當地花農介紹,水仙質潔不淤,可以辟邪除穢,給人間帶來吉祥如意的神奇力量。當地花農都說水仙花是康仙祖蛻變的,于是,他們就在康仙祠左廂中廳供奉“水仙姑娘”, 稱“水仙姑娘”為”水仙媽”,還時時焚香頂禮,感謝水仙媽,幫助他們種花致富。這在全國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現在每年來自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及本地香客前來朝拜進香的多達數十萬余人,百姓稱此祠為漳州“小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