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給人類最為溫馨感覺的就應當數“家”了。家是狂風暴雨中一個安靜的避風港,家是寂靜深夜中一點溫暖的火光。
臺灣人稱家為“厝”,厝是安身住處的意思,如:家宅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家里人叫“厝內人”;房東叫“厝主”;房租叫“厝租”;房地產契叫“厝契”;喬遷新居叫“入厝”等等。臺灣所屬市縣含“厝”的地名相當多,這些“厝”大都是同姓人聚居的地方,人們一看到這地名,便會聯想到姓氏根源與宗族關系。臺灣民間常規居屋,稱為“厝”,至今猶存,顯示出古色古香的部落色彩。
臺灣人中的漢族人,絕大部分是古代從祖國大陸的閩南遷移過去的。他們的祖輩為了有個“落腳”地方,也為了不忘故鄉,便按照閩南民居的建筑格式“起厝”(即建房子)。先前到臺灣的閩南人,如果“落腳”山鄉,習慣尋找背負蒼崖,地勢高隆的石角山麓,前面臨溪河。這樣可以防風災、水災,又便于汲取飲水,達到“石縫生青草,磚墻對斜陽”的目的。臺灣人的“起厝”有一些古今不容忽視的風俗,首先要請風水先生測定厝向,測定厝向的做法是:厝主給風水先生端上一個簸箕,上面放著大米、紅包。大米作為穩定羅盤之用,紅包則是給風水先生的酬金。風水先生把簸箕放在房地正中,校對羅盤定出方位,泥水匠按照方位拉好紗線,在四個角和交點處砌一疊磚頭,即為定向。臺灣人對厝的座向有句諺語:“在生勿住向北厝”,這是臺灣民居建筑選擇座向的基本原則。在定向的同時,還要確定放水的位置(即整座房屋的排水口)。如果房地對沖巷口、橋梁的地方,必須在厝角立一塊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借此降惡避邪,禁壓不祥。“石敢當”三個字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為“太”,也就是“大”,廣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壓妖鎮邪,在古代神話故事傳說中屢見不鮮。
建厝以及主要工序都要擇吉日良辰,建墻至門頭高時,要舉行“安門”儀式,先安大門后安房門,門框上下壓著紅布、銅錢或硬幣,門楣上張貼寫著“安門大吉”的紅紙。如果是土木結構,上梁時梁的兩頭要用紅布包起來,由2個師傅用紅布同時拉上擱放在墻頭。上梁過程中,2個師傅邊拉要邊喊“高升”、“晉啊,發啊!”之類吉語。新厝建成后擇日進宅。在搬進新厝前必須舉行隆重的“謝土”竣工儀式。“謝土”即答謝土地神,厝主在庭院大擺五牲等豐盛祭品致祭,并在新厝各個方位大燃鞭炮驅惡辟邪。祭畢,將祭品分贈給工頭、師傅以示犒勞,并且宴請親朋好友,里外的房門、大門都要張貼喜聯,如謝土對聯:“吉日竣工酬天帝;良時完建謝地神。”、“謝福地幸福常至;慶吉宅大吉頻臨。”入厝對聯:“慶喬遷合家皆禧;居新宅世代永安。”、“龍吐九珠來福宅;鳳含八寶入華堂。”“吉日安居迎百福;良辰進宅納千祥。”、“吉日安居萬事如意;良辰入厝百年遂心”。這些習俗有的是迷信色彩,但是在宗教盛行的臺灣,特別是對于建厝這種百年大業,臺灣人十分樂意接受。
臺灣住宅以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最為正規建筑。格式以宅地長方形為原則,左右相稱,力求均齊美觀的平屋。首先打好地基。“地打牢,萬年興”,先掘數尺深,填上石頭、泥土、固以石灰,上面鋪滿龜甲形的磚瓦。大盾院子則用長方形的石板。墻壁稱壁體疊紅磚而成,富人家絕不使用土角,即土坯。住宅屋頂構造一律采用兩面落水型,屋內不設仰板。因此,屋頂內部的桶仔、簾柄、筒仔、梁仔等顯露于外。瓦片普遍是直接鋪于桷仔之上。屋脊分直線、曲線,稱馬背型和燕子尾型。屋脊前后兩面砌上各種彩色的瓷片,雕成有人物或花鳥的圖案。屋安放一紅色大葫蘆,作為“鎮邪”之用。由于磚瓦均屬赭紅色,加上屋脊、墻壁、門窗又富有裝飾美,整個住宅色彩濃烈、敦厚,與亞熱帶的自然風景巧妙地配稱。住宅大門口入處兩旁,裝有銃眼,以防盜竊并御敵。大廳柱梁門窗所用木材,均為臺灣出產的樟木,施以雕刻并繪色,古雅又美觀。屋內墻壁和廊前壁體的紅磚,按照磚的原紋飾,擺成各種圖案,與門窗的雕刻融成一體,格外醒目。多數民居在建房屋時,仍習慣在大門口、廳堂前、樓房上懸掛與本家族姓氏或祖家相關的匾額,如張姓家族喜掛“金鑒千秋”、“漁陽惠政”;李姓家族愛懸“西陽望族”、“北海名流”;林姓家族習慣題書“西河世澤”、“九龍衍派”……匾額,給登門作客的親朋戚友起到指向牌的作用。
臺灣自建的居家住宅,兩旁大都有護龍,或稱護厝。正廳供奉觀音畫像或關公畫像,以及天上圣母(即媽祖神)、觀音佛祖等塑像。有的住宅設有“公媽廳”,廳前門扇有門神畫像,廳門上方懸有“孝廉方正”等各種橫匾。在臺中市南區大肚山一帶,有一種“同安厝”他們一律用土角起厝,僅門框以紅磚建造,家家戶戶門上都懸有圓形的獅牌一面,藉以驅邪。許多臺灣人喜歡在居家大門左右掛上一對日字長形燈籠,在上面寫些吉利字句,如“大展鴻圖”、“一帆風順”等,有的在燈籠上寫本戶姓氏,謂之“字姓燈”。
臺灣民居的另一個特點是紅磚紅瓦,特別俗艷,這是很獨特的。中國各地的民居,大都以青磚灰瓦為主,不但因為青磚的質量優于紅磚,還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紅色是古代王公貴族的建筑才能使用的顏色,例如皇宮和寺廟。古今臺灣民居不但鋪紅瓦,還使用紅色筒瓦,的確是僭越了分寸。原來,古代臺灣人大部分是從對岸的閩南移民過去的,閩南泉州籍的臺灣人沿襲祖居地的建筑習慣,臺灣傳統建筑中常見的紅磚紅瓦建筑就深受泉州紅磚古厝的影響,無論在平面布局還是立面形式,或者整體造型、細部裝飾上,泉臺兩地建筑風格都很相近。臺北陳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傳統民居都完好地表現了泉州紅磚古厝的風格特點。祖籍閩南的臺灣人自豪地稱傳統的披紅瓦房子為“皇宮起”,“起”的閩南語是“建筑”的意思,皇宮起就是皇宮體的民居。臺灣和閩南有個民間故事解釋了這種建筑樣式的由來:閩王王審知的皇后黃惠姑是閩南泉州人,每逢陰雨連綿她就傷心落淚,閩王問明原因方知皇后擔心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擋風雨。閩王當即說:“賜你一府皇宮起。”圣旨傳到泉州,民眾誤以為整個泉州府屬地區都可以建皇宮式建筑,遂大興土木。有不懷好意者密告閩王,說泉州人到處建皇宮準備謀反。閩王想起這可能是圣旨有誤之故,連忙下旨停建。至于閩南泉州一些地方的房屋都已經建好,只好不了了之。古今,臺灣許多古民居也有這種皇宮式建筑。位于臺灣省臺南玉井、楠西間的江家古厝,是公認全臺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占地面積3.5公頃的古厝聚落,保留了200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仿佛是臺灣300年來農家建筑變遷的縮影。最大特色是十幾代聚居而未分家,整個聚落采取公司化管理,嚴禁蓋高樓,儼然一座龐大的聚落博物館。江家古厝目前仍有30多戶人家,整個古厝群包括土角厝、磚墻、鐵皮屋、溷凝土墻、竹編墻等10余種建筑格式,130多棟房屋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20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余年歷史的古厝。
在臺灣人心目中,“厝”不僅是家宅,而且是鄉里,是村社。在臺灣,時可聽到這樣的問話:“有起新厝了嗎?”“買厝了嗎?”。厝在臺灣人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新厝、買新厝成為臺灣人的第一追求,故有“富不富,看新厝”之說。筆者有好多房親和親戚在臺灣,與他們接觸言談我問起他們生活好過以后,想的是什么?他們無一不說“買厝”。臺灣人投資的首選是厝,婚嫁的首選也是厝。在臺灣文化中,也常有“厝”的影子。翻閱一些舊時報刊,屢可見到“厝”字,甚至有的報紙欄名也開辟“阮厝人”。有一首閩南臺灣方言歌曲《二水的月娘》中唱道:“月娘汝敢會照著遠遠阮的厝,月娘汝敢會照阮返去厝的路。月娘啊月娘啊,敢會照著阮阿娘,月娘啊月娘啊,敢會帶去阮的思念”。這里的“阮”可不是姓氏,而是“我的”意思。
“厝”對臺灣人來說,也包蘊著溫馨、親睦乃至團結的感情,凝集著“厝內人”和家鄉人的無限親情。如我們經常說“厝邊頭尾 ”、“大家都是好厝邊.”等等,這里說的“ 厝邊”,就是左鄰右舍之意,說來順口,聽之親切。 另外,臺灣人也常客氣地邀請親友:“有閑來阮厝坐!”即請你有空到我家坐坐,多么樸實、熱心、溫情的氛圍!
若在異國他鄉相遇,臺灣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互問:“你厝在哪里?”有的回答:“阮厝和恁厝都在祖國大陸的閩南。” 在閩南臺灣方言中,“阮厝”就是“我們家”的意思。一問一答,讓人真正體味到“親不親,故鄉人”。同時也拉近了兩岸同胞的距離,密切了兩岸同胞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