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龍海市紫泥鎮滸茂村溪洲社,有一座采蘩寺。乍看起來,平靜如一泓春水,不顯山不露水的,很是一般。但留給人的卻是一種平凡、平和、平實的樸素印象。
踏進寺廟圍墻前門,我們不禁發現,原來采蘩寺里別有洞天,另有一番情趣。其中左側醫舍的墻壁上,至今猶存的、略顯斑駁的民國初期制作的世界、中國、福建、漳州龍溪等四幅地圖,似乎在向人們訴說當年創辦者非凡的遠見和卓識,開放的胸襟和情懷……。在一片煙霧繚繞的世界里,在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呢喃中,我們有幸揭開了采蘩寺的前世——采蘩醫局。
一、采蘩寺前世
采蘩醫局,位于滸茂洲中北溪頭圍社,創建于1919年,由新加坡華僑林秉祥、林秉懋兄弟耗資三萬一千元(銀元),以其父(即林采蘩,也稱林和坂)名字命名創辦的福建省最早一所民辦醫局。
該醫局旨在繼承弘揚先人“樂善好施之念,完(先人)未竟之功”。整座醫局坐北向南,前后兩進,左右衛以護厝,埕圍以短墻組成的建筑結構。為加強對醫局的監督和管理,救死扶傷,服務大眾。醫局特別制定章程計二十五條,聘請醫士二人,輪流施診,兼辦施藥、施棺、賑恤、修路等義舉。不僅如此,他們還從各鄉中選舉公正、清廉的人士組成董事成員,并且從親屬兄弟中挑選出財會業務優秀者,參與監督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相對比較完善的管理和監督制度。《石碼鎮志》對此專門予以記載。
這座近百年的采蘩醫局,不僅開啟了福建省海外華僑捐資興建醫院的先河,而且樹立了施醫贈藥、救死扶傷,“功在社會,造福桑梓”的平民化、大眾化醫局的典范。
二、父業子承,造福桑梓
一勤天下無難事——實干家林和坂
提起采蘩醫局,得從林和坂、林秉祥父子說起。
林和坂(1841~1914),又名采蘩,龍溪縣滸茂洲(今龍海市紫泥鎮)人。清咸豐六年(1856),15歲的林和坂懷揣僅有的2元錢,憑著閩南人的膽略與勇氣,單槍匹馬,獨闖南洋。在新加坡,他赤手空拳,以其勤快靈活利索的身手,投身于黃敏船務公司。很快他的吃苦耐勞,精明干練,誠實可靠為人,不僅贏到同事們的好感和敬重,更是得到了老板黃敏的贊賞和青睞,不久他入贅黃家,成了老板的得力助手。隨即,擔任了海港船塢公司經理一職,開始了他獨當一面,打拼天下的歷史。黃敏船務公司在林和坂的精心管理下,蒸蒸日上。最艱苦工作最能鍛煉人,最基礎工作最能成就人。林和坂就是這么一個從最底層最繁重的雜工干起,一步一腳印,直至走向成功的人。
同治七年(1868)黃敏撒手西去,公司在林和坂和黃文德(黃敏之子)共同主持,業務不斷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輝煌業績。光緒十四年(1888)黃文德溘然去世時,船務公司已擁有大小船只16艘,航行于北婆羅洲、菲律賓、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馬來亞及中國南方各大商港的新加坡最大注冊船務公司,躋身新加坡航運巨頭行列。
光緒二十七年(1901)黃敏的孫子黃祥達不治病故,輔佐了黃敏一家三代人的林和坂,不得不全盤承接了公司資產。但他沒有就此而放松、懈怠,相反,他更勤快、努力,以超乎常人難以想象的干勁,致力于航運業。為表彰他在發展航運業方面的功績,新加坡英國殖民政府委他為華人參事局參事、海港局議員、保良局委員,并封他為太平局紳,還把一個碼頭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和坂基”。
林和坂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后,積極為當地華人謀福利。他獨自設立機構接待從家鄉滸茂洲到新加坡謀生的鄉親,食宿一概免費,直至找到職業為止。他還為前往新加坡的中國婦女,爭得免去污辱性脫光衣服檢疫等不合理要求。
不單在新加坡是這樣,在家鄉滸茂洲,他同樣十分熱心贊助社會公益。例如,捐資興辦學校,供貧苦子弟上學。開設慈善社,給窮苦死者施棺施賑,年年給貧苦人家發放度歲金。創辦醫藥鋪,請名醫為病患者問診治病。等等。種種良行義舉,為他贏得了“身前身后名”。
民國3年(1914),林和坂在新加坡逝世,享年73歲。靈柩運回福建家鄉安葬。就這樣,一代僑商走完了他那充滿艱辛卻多彩繽紛的人生之路。
愛拼才會贏——航運巨子林秉祥
長江后浪推前浪。在林和坂的身體力行影響和教育之下,他的兒子——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林秉祥,并沒有躺在父輩們功勞簿上,享受安逸舒適的紈绔生活,而是接過先輩的衣缽,秉承了先輩們吃苦打拼的精神,繼續帶領林氏家族馳騁在新加坡、國內外的航海界,制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神話。也成就了這個傳頌至今,以示不忘父輩急公好義,熱心公益精神的福建省首家醫局。
林秉祥(1873~1944),民國時期,曾擔任中央交通部顧問,榮獲北京紅十字會特別獎章。在二十世紀20年代,林秉祥先生是星馬華族社會的杰出領袖(胡文虎、陳嘉庚、林秉祥)。他既是偉大的實業者,又是新加坡“龍溪會館”首任主席,中華總商會會長??胺Q二戰前東南亞華僑史上一代僑雄。
他不但繼承了他的父輩那種吃苦的精神和勤快的風格,發揚他們那種大膽開拓的意志和勇于進取的胸懷,且傳承了他們那種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的博大胸襟,捐資辦學、施醫治病、贈藥賑恤的濟世情懷。
光緒三十年(1904),林秉祥和弟弟林秉懋合辦和豐輪船公司,當時只有3艘輪船。為了熟悉港口業務,增長見識與才干,他多次回到廈門、福州、上海等地參觀,還到日本、英、美等國考察。宣統三年(1911),和豐輪船公司改為和豐輪船有限公司,增資500萬元,時擁有排水量千噸以上的遠洋輪船8艘,其中豐慶號排水量達5284噸;航線也擴展到歐洲及太平洋沿岸各埠。該公司還擁有20余艘小型輪船,川行于荷屬東印度(印尼)和英屬馬來亞各港口,促進了新加坡與東南亞各地的貿易。貨運之外,該公司每年還運載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到東南亞各地從事開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大船行減少了在亞洲的運輸業務,林秉祥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擴大營運,獲利數百萬元,成了新加坡的“航運大王”。為紀念他開發新加坡所作的貢獻,當局又將一個碼頭命名為“秉祥基”。此外,他還與林文慶等合辦和豐銀行。
在事業發展的同時,他十分關心當地文化教育和時局發展。光緒二十九年(1903),捐獻6萬銀元擴建當地萊佛士??茖W校,與李俊源合捐飛機一架,支持英國對德戰爭。因此被英國當局授予“太平局紳”榮譽稱號。
在家鄉,他除了與弟弟一起在石碼、漳州、廈門等地創建華泰鋸木電燈公司、建祥電機紗織廠、建豐酒廠、榨糖廠等實業,還積極捐資辦學校、建公園、修道路、遷廁所、推行文明婚禮和喪事簡辦,極力移植外界文明,等等。其中最讓人稱道的是,就是秉承先父遺愿,肩負起先父的未竟公益事業,創辦采蘩醫局和采蘩慈善社。為此,民國4年林秉祥獲大總統題贈“急公好義”牌匾。該匾長2.4米,寬0.8米,四周雕鏤精巧,花團錦簇,中間朱底金字,色澤鮮潤。至今仍懸掛在紫泥鎮城內村中心小學教學樓上。以上所有這些匯串成珠的點滴感人事跡,是他一生惠及桑梓,造福社會的最好寫照。
三、采蘩醫局今生
彈指一揮間,九十四年過去了。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采蘩寺,已是方圓幾十里的信男信女們頂禮膜拜的地方。在這里,處處耳聞的是陣陣的梵音,眼見的是煙霧繚繞的檀香,莊嚴肅穆的慈祥面孔。哪里還有當年的蹤影呢?要不是向導的特地指點說明,我們實在無法想象當年醫局的模樣。采蘩寺已不僅僅是一座寺廟,還是一座人們心靈慰藉之所。
從采蘩醫局到采蘩寺,雖然只是簡單的名稱改變而已,卻猶如“換了人間”一般。如果說當年采蘩醫局救治的是人的生命,那么現在的采蘩寺醫治、凈化的則是人的心靈?;叵胫链耍疑钣懈杏|,當年采蘩醫局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而今的采蘩寺,則延長其原有的價值和影響。有道是,救人救世皆善舉,治身治心盡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