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元滅宋之際,宋少帝南遷,被元兵追殺,適逢遮煙罩霧,不見山巒寺廟,元兵遍尋不著,少帝脫險。少帝仰首自嘆,大悲感悟,遂賜封“大悲巖”。其實說得通俗些也不過是末代少主走投無路承云蓋山庇護逃過一劫,但也扭轉不了南宋敗亡的大趨勢,這不免給云蓋山抹上一層朦朧的悲愴色彩。不知何時,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烘爐寨,據資料了解,此乃鄭成功據守廈門時的外圍防線之一,寨分為外寨、內寨、指揮臺三大建筑,均用塊石頭砌墻,連綿起伏于峰巒之巔,狀似長城,內有天然洞穴石室相通,為屯兵聯絡通道。云蓋山的形象頓時鮮明巍峨起來,儼然成了凜凜的交通要塞,令人突生一種強烈的冒險沖動。
早上七點整,我們一行八人坐上通往龍海市浮宮鎮的公交車,一路無話。下車時已九點多,伸一伸懶腰,趕一趕滿身慵懶之氣,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獵奇之路。
輾轉幾度,耗時許久,終于到達云蓋寺所處的浮宮鎮,稍作休息后,在本地人的指引下,我們又開始步行出發了。路途中,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大路兩旁的房子,大門上都有一個長方形銅質“門牌”,紅底“門牌”嵌著一面八卦,八卦兩旁各刻有一字,讀成“鴻禧”。這兩個字的現代意義是“洪福”,據《宋史·樂志九》記載:“寶命自天,鴻禧錫祚。” 清趙翼《圣壽覃恩典隆養老以年逾八十得拜絹綿米肉之賜》詩中曰:“如此鴻禧逢七度,吾生幸亦幾人同。”看來,當地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傳統是為了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家族欣欣向榮。
徒步許久,遇見路旁有兩位老伯在自家門外編織龍頭,骨架已經制作得差不多了。屋內已制作好的龍頭龍尾,色彩鮮艷,形象夸張逼真,龍嘴張開著,兩只眼睛目視著前方,好像正騰飛在浩瀚天空中的莽莽蒼龍,威武大氣。這些制作會在節日或祭祀禮中用到。可以想象得到,待舞龍(燈)、耍龍燈時日來臨時,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云燈里上下穿行舞動,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為其助陣,鑼鼓震天,場面定是熱鬧非凡。當地鄉民在這特別的時日里,祈求未來的日子中,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我低頭默念,愿這一藝術細水長流。
行走間,有幾字映入我的眼簾:云蓋山 500米。此刻,用欣喜若狂來形容毫不過分,朦朧的感覺只要伸手觸摸仿佛就能感受到宋少帝一眾人絕地逢生般飛竄入山的急切。
兜兜轉轉終是進山了,山是有靈性的,它也在等待從另一個城市跋涉來見它的一行風塵仆仆的朝圣者。
從鐵門走進去,右邊就有兩大樓房,從兩個樓房的水泥夾道走進去,一個廣場乍現眼前,沒幾步路就見到一方形水池,長約三四十米,寬約十米,綠水悠悠的池內竟有紫蓮點點,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池兩側有近百尊佛像,佛像后綠樹成蔭。這里,有觀音坐于蓮花上一臉圣潔柔和,有觀音坐于海貝殼內,圣美不可侵犯,有大佛笑臥榻上,有唐三藏大法師身披袈裟默默禱告……在這靜靜的廣場上聳立著的石雕佛像,莊嚴肅穆,平和安詳,仿佛世間萬象盡在他們的拈花一笑間,充滿著神秘的靈智,令人望而生畏。抬頭虔誠地望著佛祖菩薩石像圓潤的臉龐,面態祥和,半闔的眼眸透著敏銳的透悟,我們不敢造次,安然走過,留一片清凈之地。
這些佛像都是一些信眾之人捐造的,他們布施一座佛像,求自己的心安,家庭和睦,家人安康,事業興盛,長久不衰。
從安靜莊嚴的石像廣場出來,我們便順著一條蜿蜒盤曲的水泥路向上走去,兩旁是迎風而立的參郁的樹木,零落的綠葉散了一地。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讓人覺得分外的寧靜。一路上,我們每走一段路程,路邊的陡坡上都會有一座涼亭,而涼亭里就會有一座菩薩石像,雙手合十,模樣祥和,以一種神的悲憫普度眾生。來到半山腰上,俯瞰山腳,頓時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山麓大石裸露,植物稀疏,分布不均,還有山下排列整齊的房屋,長勢良好的田地,蜿蜒的水流,更遠的地方,還有一片汪洋的大海,灰蒙蒙的,看不真切,如籠罩在煙霧中一般。
到了云蓋寺門前的和平門,門口有關公和秦瓊的石像把守,凜凜之勢,當真是把人唬住不敢進前去。走進門道,墻上嵌著一塊光滑的大理石,名為“緣起友誼關”的云蓋山簡介,大致了解一番,對它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云蓋山旅游風景區建造“友誼關”,緣于坐落在我國南疆邊陲中越交界金雞山下之友誼關。這座始建于東漢時期、華夏九大名關之一的友誼關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曾名為雞寧關、界首關、大南關等。一九六五年,陳毅元帥親筆題書“友誼關”使中越友誼發展到新階段。這座歷史名關見證中越兩國人民共同抗擊外來侵略之歷史。一八八五年三月,清廷援越,引發“中法戰爭”,老將馮子材率軍再次殲滅法軍三千余人。一九六五年,新中國軍人為援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友誼關,同世界頭號強國美帝國主義進行殊死搏斗,贏得勝利。凡茲歲月,援越抗美斗爭勝利至今已近半個世紀,當年從友誼關走出國門、執行援越抗美任務的每一位中國軍人對友誼關難以忘懷。作為這支威武之師之一員,現為云蓋山風景區佛光文化事業開山住持釋本光大法師更是情有獨鐘。一九七0年春,本光師隨人民解放軍援越抗美部隊從越南回國解甲歸山后即頓悟修道,隨順眾生結佛緣,弘法利生,以出世之佛教文化指導入世之事業精神。莊嚴道場,利樂有情,一九九五年春即率徒釋弘清于云蓋山風景區重建云蓋寺、云蓋禪院、本光慈善福利院、醫療義診康復中心、敬老愛老活動中心,創辦云蓋山佛光文化事業。至此佛光文化城、法華寺、云蓋山旅游風景區初具規模后,為順應諸位援越戰友夙愿,又頓悟在云蓋山風景區再造友誼關之理念。其目的乃是永遠銘記其與風華正茂年輕戰友跨出友誼關,在槍林彈雨中為國爭光那段艱難歲月,為這座友誼關在云蓋山風景區佛光文化事業增添一處留給眾生、留給子孫后代、法子法孫一份珍貴文化遺產。
站在佛像前,不由噤聲心生敬意,抬頭見一聯:云梯獨步聚仙境,卓錫寒泉洗凡心。背后又見一聯:晨鐘警覺夢中人,巖洞應化方外客。是啊,我們都是方外客,現時跌跌撞撞尋靈山,訪圣佛,縱無白鹿仙蹤,梅妻鶴子,挾一身凡塵污垢又何妨?
佛前,化了一身塵世瑣屑;寨思,勾起前塵萬丈豪情。佛前十指合攏,佑我中華海境安泰,想那百年前的篝火之夜月必圓潤,也罷,揮一揮衣袖,帶一份清明,決然回到炊煙裊裊的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