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才的成長,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而且還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出現。蔡元培、徐志摩、顧頡剛、熊慶來、陳垣就是這樣慧眼識才的大師。他們的識才佳話,為后人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迪。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看到梁漱溟發表在上海《東方雜志》上的《究元決疑論》后,決定請梁到北大任教。梁感到十分恐慌,他對蔡說:“我只不過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學實無所知。”蔡反問道:“那么你知道有誰能教印度哲學呢?”梁漱溟說不知道,蔡說:“我這次到北大當校長,是下決心要把各方面的哲學人才網羅到北大來的。你怎么可以不來呢?你不要當是老師來教人,你當是來合作研究,來學習好了。”于是,24歲的只有中學學歷的梁漱溟,便到北大執教,開啟了他的治學之路,后來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哲學家。
著名詩人徐志摩,任《晨報副刊》主編時,在自由來稿里選中沈從文的稿件,最多時一月之中連用七篇,對于身陷困境的沈從文,這份提攜和看重,來得及時緊要。沈從文前往上海發展后,正逢胡適擔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聽到徐志摩推薦,便將這個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聘請到中國公學來擔任講師,主講大學一年級“新文學研究”和“小說習作”。接到胡適的聘書后,沈從文接連給胡適寫了兩封信,談到自己不會教書,并表示,如果學生們不滿意隨時可以撤換。胡適對他極為重視,盡管第一堂課沈從文被“掛”在了課堂上,可是胡適并沒有怪罪他。沈從文從此開始了他的新的生活,成了一位著名作家。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看到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后,很推崇錢穆,對他說:“你不宜長在中學中教國文,應該去大學教歷史。”并舉薦只有中學學歷的錢穆,到燕京大學任教。一年后,錢穆從燕大辭職,當時胡適正邀請顧頡剛到北大任教,顧頡剛乘機推薦錢穆代替自己到北大。顧在給胡的信中說:“……我想,他如到北大,則我即可不來,因為我所能教之功課他無不能教也,且他為學比我篤實,故北大如請他,則較請我較好……他所著《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萬言,實近年一大著作。”胡適也賞識錢穆的學識,于是錢穆便到向往已久的北大任教了。后來錢穆成為了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看到華羅庚發表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對這篇文章很重視,他問周圍的人:“這個華羅庚是誰?”但是誰也沒有聽說過華羅庚這個人。后來,一位清華教員向熊慶來介紹說,華羅庚只是一個初中畢業,在小雜貨店里幫忙的店員。熊慶來聽后非常贊賞:“這個年輕人真不簡單啊!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年,華羅庚只有19歲,并且得了嚴重的傷寒癥,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借助手杖。可是,熊慶來慧眼識珠,堅決舉薦了他。在清華,華羅庚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路。華羅庚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逐步成為了世界數學界頂尖的學者。
著名歷史學家陳垣,看到21歲的啟功的的文章和字畫后,頗為欣賞,便介紹他到輔仁大學附中教一年級國文。可當時的院長以啟功學歷不達標,兩次把他辭掉了。陳垣第三次安排啟功教授大學一年級的國文,終于給啟功鋪平了通往大學講壇的道路。啟功曾多次對人說:“我沒有大學文憑,只是一個中學生。”只是啟功不負師望,博學精進,一心教書治學,無意仕途登科,遂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
上面的佳話,讓人不禁感慨,生活中有多少身懷才能的人,在等待伯樂的發現和塑造啊!佳話的出現,不僅有著年輕人對學問的執著,還有著真大師們惜才的慧眼,更有著大學開放的心胸,這才是大師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