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歷史悠久,唐垂拱二年(686),陳元光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漳州,漳州茶史能夠考據也自唐始。
初創漳州的唐代茶業
打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漳州第一頁就能嗅到茶葉的芬芳。據史料記載,長泰縣的天竺巖建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所產的“天竺茶”至明、清仍盛名不衰。從唐開始,華安華豐、仙都就有產茶,故華豐素有“茶烘”之稱。乍聞其名,猶如隱約嗅到茶香。漳浦茶葉栽培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傳說當時盤陀嶺頂(舊稱“黑歸嶺”,海拔800米)有一間廟宇,面積30平方米,廟宇內住兩個和尚,一個叫黑和尚(漳浦杜潯人),另一個叫大面和尚(云霄人)。他倆在廟旁種茶六畝左右,至今還存三株。廟有一口井,井邊兩旁有二根石,至今還保留尚好。傳說當時進京考試的書生,均要經過此路,在那間廟宇休息。兩和尚將井水泡茶請書生飲用,為旅途中疲憊的考生解乏消暑,調整心境。
初步繁榮的宋代茶業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時中國茶業發展重心南移,唐時茶葉生產還不曾發展的閩南一帶,明顯地活躍和發展了起來。
在陸羽的《茶經》中,對我國南方各地的產茶情況,只提到“思、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陸羽對這些州茶葉質量的情況還不怎么清楚,僅稱“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至于這些州鄰近或更南的其它州的情況,無論是《茶經》還是其它史籍,都沒有或很少提到了。但是入宋以后,情況就明顯不同了。如《太平寰宇記》(樂史撰,約公元976--983年)對中國南方產茶的記載,就比唐朝要詳細和豐富得多。其“江南東道”載:“福州土產茶……漳州土產臘茶。”
自宋代起,漳州開始修地方志,有關茶葉的記載日見豐富。宋淳熙五年(1178)的《臨漳志序》提及漳州物產就有“其所以衣食給用者則入有糧、棉……茗之類”。漳州通判王祎在《清漳十詠》風土中記述:“麥收正月盡,茶摘上元前,綠筍供春饌,黃焦入廈筵。”此外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焦坑茶韻》、趙公綢的《臨漳志》等均有種茶飲茶的記載。
在華安張氏族譜《張睿軒制茶歌》中記述了北宋時期茶業的繁榮。歌云:“欲知茗中極品,吾曰難求醇怡香。人間眾口別好,唯皇適口是留連。”“斤茶可換斤金”,足可見當時華安人制茶精益求精和品茶之風盛行。
元、明、清及民國由盛而衰的茶業
元代漳州地區沒有修過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關元代的記載均極為簡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區各縣的縣志也從明代開始修纂的,有關茶葉的記載也豐富了許多。元朝中葉今長泰縣枋洋鄉青陽村(與天竺巖比鄰),就有安溪大坪村茶農遷居到這里的陳嶺,在觀音山從事耕墾。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陽人丁興旺,與安溪通婚結親,茶樹栽培和茶葉制作技術日益提高,所產茶葉品質甚佳。明朝華安茶人把制茶技藝編成口訣“麻澀苦甘韻醇,靈活識變可登天”以遺后人。明末進士阮夢庵在《武夷茶歌》曾贊嘆漳州茶葉:“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阮文錫的《安溪茶歌》中亦有“爾來武夷漳人制”的說法。茶農生產的茶葉不僅供民間自飲,而且被列入貢品。正德年間貢“葉茶378斤,芽茶500斤”。嘉靖間年貢“葉茶400斤,芽茶511斤”。(萬歷《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縣志》載述:嘉靖年間,南靖縣茶葉已被列為貢品,曾進貢茶五十五斤九兩三錢,菜茶六十斤九兩九錢。當時南坑村有茶園三十畝,年產三十擔,茶樹為本地野生紅芽和白芽菜茶,號稱“清明茶”。在《長泰縣志》、《龍溪縣志》等也均有進貢茶葉的記載。明末龍溪縣名士陳正學的《石晶泉歌》(載《平和縣志》)有“茶香隱為蘭惠,頓覺云生欲軒翥”。可見當時的茶葉已頗有名氣,因而促進茶葉的種植。明末年間林偕春(云霄人氏,明末太師)在現云肖莆美鄉一個巖洞周圍種茶,當時人們稱“白茶”,后稱“武夷茶”。面積約十畝,今雖荒蕪,巖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師分廟”二間廟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遺址。明太常寺卿陸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巖詩句:“寺古多荒瓦,僧貧只薦荼”和天啟進士沈起津游詔安九侯山詩句“香爐煙透云眼里,霧鎖茶園望海臺”。不僅說明內山峰產茶,沿海地區也種植成片茶園。當時茶葉貿易也漸興盛,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購茶。明中葉海澄月港繼泉州港之后成為福建外貿大港。據《海澄縣志》載,明中葉從海澄月港出口的茶葉年銷售上百噸,最多一年達三百噸,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龍溪縣龍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鄉上洋茶遠銷緬甸,平和的奇蘭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龍溪北門茶葉行業也陸續興起。
清代以來,閩南烏龍茶蓬勃興起。龍海縣的玳瑁山名傳四方。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覽至漳浦,正逢漳浦籍宰相蔡新衣錦還鄉,皇帝詢問蔡新此處有何名茶、寺廟和著名特產,才思敏捷的蔡新即詩:“玳瑁名山迎帝臨,滴水龍泉高峰頂,金仙巖邊有八景,萬畝茶園萬擔銀”。乾隆上山品嘗后,隨手寫了“可供朝廷享用”,從此玳瑁茶流傳四方。此時種茶自飲也遍及偏僻鄉村,嘉慶間歲貢生謝生鶴(詔安人氏)的《秋日乘舟到田家》詩(載《雪溪詩抄》):“落葉供飲飯,清風催煮茶。”乾隆間詔安拔貢生葉觀論《家屬即事》詩:“野茶堪破門,何事餉紅了,隨意六七碗,透骨復通靈”。
據《華安縣志》記載,茶烘(華豐)經營的茶行產品銷往蘇杭、廣、臺、南洋等地,并有制茶工人到臺灣傳授制茶技術。相傳清乾隆十八年(1753)珍山鄉(今湖林)林啟張承祖業大開茶園、建茶廠,茶產業初具規模。據記載,100多年前,宜招(今仙都)茶園不斷擴大,品種也在不斷更新和培育,主要以當地茶種為主,同時也引進黃旦、本山和鐵觀音,所產茶葉品質優良。當時珍山烏龍茶、仙都茶葉遠近聞名。大批量茶葉經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免檢就可外運出口,茶葉作為家鄉特產由華僑帶出傳至南洋,茶葉經營一度走向繁華。
隨著茶飲的普及,品茗之風日甚,其烹泡方式——功夫茶藝聞名遐邇。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永安知縣彭光斗路過漳州時,就親身享用了工夫茶。他說:“罷后去省,道過龍溪,邂逅竹園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爐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閩三載,只領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閩瑣記》)。時至今日,烏龍茶工夫茶藝還在粵東及漳州詔安、云霄等沿海各縣廣為流行,在中國茶文化茶藝舞臺占有一席之地。
清末,漳州茶葉聲名鵲起。光緒年間,漳州有號稱“百年老鋪”的奇苑、瑞苑等茶莊開業。由于漳州毗鄰茶葉需求量大的廣東省,又靠近貿易港口城市廈門,茶葉內銷出口具備良好的條件,因而貿易居全省之冠。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行商經營茶葉的店鋪也陸續開張,其中不乏有大茶莊與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聯系或直接在外開設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張源美、榮勝、裕美等茶莊。他們不僅在漳州開業,而且在廈門設立分莊,茶葉出口東南亞等地。年銷量據當時記載:光緒二十年前約360擔,光緒二十年約1200擔,光緒末年約1800擔,民國初期至抗日前夕為2000擔至6000擔。它的來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長泰、平和、云霄等地。如長泰縣青陽田尖、云霄縣白云巖、龍海金仙巖。民國初期,平和、詔安、長泰、華安等縣已有成片茶園,其余各縣山區也有零星種植。民國時期是一個多事之秋,中國經歷了連番數載的內戰,又經受了長達8年之久的抗日戰爭。戰事不斷,烽火連天,發展生產談何容易,因而漳州茶葉開始從興盛走向衰落。當時,漳州尚無茶葉精制廠,所產茶葉大都聘請制茶師傅制成毛茶后,由茶商精選加工后運銷外地。抗日戰爭爆發后,烏龍茶主要外銷口岸——廈門、汕頭相繼淪陷,海關緊閉,水路斷絕,外運阻塞,茶葉無從出口。國民黨政府對茶葉實行統制,苛捐重稅,經濟蕭條,物價暴漲。茶農生活維艱,不少茶廠倒閉,茶園成片荒蕪,產量逐年下降,茶葉生產岌岌可危。至1949年茶園面積6775畝,總產量99噸,比1937年減產65%。-
建國后茶葉的恢復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茶葉仍然作為出口創匯的特產,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采取“政府扶持,大力恢復,努力發展”的方針,撥出茶園墾復和發展投資、貸款,茶葉收購實行獎勵政策。在品種改良、普及科技等方面采取不少有效措施,使我市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1950—1957年為茶葉生產的恢復階段。解放初,漳州茶業百廢待興。解放前遺留下來的老茶園大部分有園無埂,有茶缺株,水土流失嚴重,茶樹衰老,單產很低。為改變這種荒廢局面,政府部門立即發動廣大群眾墾復荒蕪茶園,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為加快茶葉生產的步伐,1952年設立了龍溪專區茶葉指導站,地點在平和九峰鎮,人數有7人。1953年設立華東區茶葉局漳州辦事處。1954年創辦漳州茶廠,是我市首家茶葉生產技術、購銷、加工專業機構。地、縣農業部門均配備茶葉技術干部;由于政府重視,對茶葉生產積極扶持,因而使枯萎的茶葉得到了恢復。至1957年全市茶園面積1.7l萬畝,總產量171.6噸。比1949年面積擴大1.25倍,產量增長77%。
1958—1964年為茶葉生產徘徊階段。年產量在200噸左右徘徊。1960年面積2.9l萬畝,1964年2.89萬畝,產量230噸。
1965—1978年為發展階段。期間興辦國營茶場12個,鄉辦茶場45個,村辦茶場781個。共有茶園7.5萬畝。1965年茶園面積3.25萬畝,產量246.5噸,1972年產量首次上千噸,1975年面積突破10萬畝,1978年面積11.48萬畝,總產2074噸,比1974年面積擴大近3倍,產量增長8倍。漳州茶廠1978年收購毛茶750噸;加工出口500噸。
1979—1990年是茶葉生產改革提高階段。為加強茶葉技術指導,1979年,龍溪地區農業局設立經作站,配備專職茶葉技術干部。詔安、平和縣茶葉科技人員還成功選育了“八仙茶”和“白芽奇蘭”兩個烏龍茶新良種。1984年詔安縣農藝師鄭兆欽成功選育“八仙茶”,于1994年經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批為國家級茶樹良種。白芽奇蘭是1986年平和縣農業局茶葉站與崎嶺鄉彭溪村科技人員合作從地方茶樹群體品種中單株選育成勸的我國珍稀烏龍茶新良種,1996年4月被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批為福建省茶樹新良種。在茶葉加工方面,從手工作坊改用揉捻機、殺青機、烘干機等,全市推廣各種機械近萬臺(套),同時還推廣機械化采茶。1990年全市擁有采茶機33臺,機采茶園面積3820畝。全市1990年茶園面積14.74萬畝,總產5818噸,單產每畝45公斤。比1978年面積擴大28%,總產量增長1.8倍,單產提高0.8倍。1990年出口茶葉達1996噸,成為出口重要農產品,茶葉已成為茶農主要經濟收入。茶葉產區遍布9個縣(區)。
1990年,茶園面積上千畝,茶產量百噸以上的鄉鎮場58個,百畝百擔的村640個。
1991年~2000年,這時期重點轉向以“改善茶園結構,基本穩定茶園面積,主攻茶園單產”的發展思路,初步實現“優質、高產、高效、低成本”的茶業發展進程。1998年末,茶園面積117412畝,可采面積101841畝,總產9867噸,每畝單產96.89kg,比1978年增長1.15倍。
2001年以來,各級領導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充分認識到茶葉在發展我市農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茶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在品種結構調整、市場建設、名優茶開發、無公害茶園建設、加工工藝改進、茶文化宣傳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3年全市茶葉實有面積43.28萬畝,比2012年增加2.08萬畝,總產量5.97萬噸,比增8.3%,實現產值40.02億元,比增4.4%,茶葉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三連增”。 全市茶業從業人員45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十二分之一。茶葉產業是群眾基礎廣、產業關聯度大的重要產業,已經成為漳州農村經濟的優勢產業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龍江大地茶園綠,名茗飄香情韻濃。漳州茶業必將在承接傳統的基礎上以嶄新的姿態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