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金秋時節,走進因茶聞名的仙都鎮。
車子剛駛入仙都鎮,迎面吹來的是陣陣茶香;一眼望去,滿山遍野的是翠綠欲滴的茶葉;路上來回穿梭的是運載茶青的農民們,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慕名已久的仙都就在眼前。
仙都,是一個茶史悠久的鄉鎮。
據傳,仙都從唐朝開始就已開始種茶。清乾隆年間,珍山鄉(今湖林)林啟張在華豐、宜招(今仙都)大開茶園種植烏龍茶。在民國期間,仙都鎮就有茶園2000畝以上。解放后,茶葉仍然是仙都鎮的主要經濟作物。1958年,仙都培育的茶苗就在漳州地區“發展多種經濟展覽會”上作為典型被推薦展出。改革開放后,仙都的茶葉開始走出深山。在1998年縣委、縣政府舉辦的首屆茶王賽上,仙都鎮鐵觀音被評為“茶王”,50克的“茶王”拍出了1.8萬元的天價,成為仙都茶葉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激發了農民種茶創業的熱情,也為仙都鎮開啟了新一輪茶葉經濟發展的序幕。
仙都,是一個因茶而興,因茶而富的的鄉鎮。
仙都鎮積極抓住華安縣“興茶富民”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緊臨安溪這一全國最大鐵觀音基地縣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經濟。經過10多年的拼創,仙都鎮發展成為全縣茶葉重點鎮和示范鎮,鐵觀音茶產業成為全鎮重要的民生經濟。截止2013年底,全鎮茶葉面積達到5萬多畝,全鎮茶葉加工戶4900多家和茶葉加工企業600多家,擁有全國馳名商標1個,福建省著名商標3個,市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縣級茶葉加工龍頭企業13家,“QS”認證企業11家,有機食品認證企業1家,營銷龍頭企業20多家,到縣外經營華安鐵觀音的專賣店有300多家。鐵觀音茶產業年創產值5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962元,是農民創收的支柱產業。
哈龍峰茶業有限公司是仙都茶葉經濟發展的“旗艦”,總經理劉火城被譽為仙都茶產業發展的“領頭雁”。他所創建的哈龍峰茶業有限公司,從庭院式作坊——華誠芳香茶廠起步,短短幾年間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長為福建省茶行業中的著名企業,樹立起華安鐵觀音茶業第一品牌!2007年公司產值突破1億元,被評為中國茶業行業百強企業。公司產品通過多項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現已是福建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事業成功后的劉火城,帶領著廣大鄉親開山種茶共同致富,2006年被評為漳州市勞動模范和漳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還榮獲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
仙都,是一個富有拼創精神的鄉鎮。
清香型鐵觀音以其鮮香高遠、滋味醇厚的特點走俏茶葉市場,而它的研制卻離不開仙都人的敢拼敢創。
1996年以來,仙都茶農償試著用輕發酵工藝的方法,成功制出清香型鐵觀音,鮮香甘銳的品質讓其迅速暢銷國內外市場。1998年以后,經過進一步創新,采用輕做青、空調低溫(控制溫度18-22℃、濕度65-70%的環境)、輕發酵方法,正式形成華安鐵觀音的獨特風格:色澤翠綠油潤,香氣清高持長、滋味清醇,湯色淺金黃,葉底肥厚、綠亮勻齊。從此,華安清香型鐵觀音在茶市上大行其道,并在國內大型茶事活動中多次榮獲桂冠:1999年獲全國第三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2000年獲首屆“閩茶杯”名茶獎和第二屆國際名優茶評比金獎;2004年獲中國(福建)國際茶博會“茶王賽”2個銀獎、5個優質獎,還包攬了漳州“新城杯”茶王賽鐵觀音“茶王”和金、銀全部獎項;“哈龍峰”、“仙宇”、“佳香源”等多家企業的產品也多次榮獲得金獎等桂冠。2010年,“華安鐵觀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功注冊,有力地擴大了華安清香型鐵觀音的知名度,華安鐵觀音在國內茶葉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仙都,還是一個注重科學創新的鄉鎮。在縣農業局的協助下,與省茶科所合作進行“五季茶”生產技術研究,提升鐵觀音茶葉品質;開展其它優質烏龍茶品種的引種試驗,推廣種植新品種茗科一號(金觀音);采取“四改一輪作”的低產改造技術(“四改”即改水、改肥、改土、改加工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老茬鐵觀音品質下降的問題。
仙都,是茶文化內涵豐富的鄉鎮。
仙都不僅種茶歷史悠久,而且茶文化內涵豐富。在仙都鎮送坑村流傳下來的張氏族譜,其中就有記載著《宋朝張睿軒制茶歌》,揭示著仙都古人制茶真傳。這是仙都茶文化淵源流傳的一個佐證。
現代的仙都人更是用弘揚茶文化來推動茶產業快速發展。縣、鎮、企業及村各級紛紛舉辦“茶王賽”、斗茶會,既加深制茶技能和茶文化的交流,又提升仙都茶葉的知名度。到2013年,縣、鎮及茶企共舉辦各種茶王賽事近50場。仙都鎮還積極巧借媒體打名氣,組織大批記者對賽事活動、茶王、制茶能手進行大勢采訪報道,向省市級媒體、報刊、網絡供稿,逐步提升華安鐵觀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008年,仙都鎮在“華仙茶都”承辦了第二屆海峽兩岸(福建華安)茶文化節暨華安鐵觀音交易會,邀請央視拍攝華安茶文化專題片,編印茶文化主題宣傳畫冊,縣文聯及其作協、攝協、畫協、書協等民間藝術團體也積極開展以茶產業發展為主題的文藝創作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仙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