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邊境線綿延1000多公里,兩國關系及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自先秦以來,就不斷有華人遷徙進入越南地區,中華文化逐漸在越南傳播,對越南整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重要影響。越南古代錢幣同樣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如仿照中國錢幣式樣鑄造發行圓形方孔的錢幣,使用范鑄及母錢翻砂鑄幣技術,錢幣上也使用漢字等,深受中華文化影響。
越南古代鑄幣形制仿照中國錢幣,也呈圓形方孔狀。中國早期錢幣如刀幣、布幣、環錢、貝幣等,形狀獨特,各有千秋。自秦并六國,廢止六國舊錢,獨行“半兩”錢,圓形方孔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流通貨幣的主要形制,沿用了2000多年。越南也長期鑄造使用方孔圓錢。越南最早的鑄幣,是丁部領于太平年間(970—979)鑄造的“大平興寶”錢(有些錢譜誤作為“太平興寶”),呈圓形方孔狀,有光背和背“丁”字兩種(圖1、2)。據《大越史記》記載:“安南丁部領于宋開寶三年(970)建國,改元太平,號曰丁朝。此錢面文大(太)平,紀年,背文‘丁’,紀國號也。”從開始鑄錢至20世紀,越南一直行用方孔圓錢。越南保大帝統治時期(1932—1945),還鑄有“保大通寶”錢(圖3),這是全世界最后的圓形方孔錢。
越南古代鑄幣也使用漢字作為錢幣紋飾。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文化與西方錢幣文化顯著區別在于,西方錢幣紋飾以人物頭像等圖案為主,中國錢幣紋飾以文字為主,錢文書法豐富多彩。從丁部領鑄造“大平興寶”錢開始,1000多年間越南鑄幣都采用漢字作為錢幣紋飾,錢幣文字也使用多種書體,有篆、隸、楷、行、草等,其錢幣文字的布局結體、運筆力度以及書法風格、間架結構等,與中國古代錢幣如出一轍。
越南古代鑄幣沿用中國錢幣的寶文錢制。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廢除五銖錢,鑄行“開元通寶”錢,以“通寶”兩字名錢,一改先秦以來以重量名錢的銖兩錢制,開創中國圓形方孔錢以通寶、元寶、重寶相稱的寶文錢制時代,遺風綿延1300余年。雖然越南古代鑄幣名稱名目繁多,有通寶、元寶、重寶、巨寶(圖4)、大寶、太寶、正寶、泉寶(圖5)、永寶、之寶、宋寶、宣寶、順寶、求寶、總寶等多種名稱,但無一不帶有“寶”名,這是越南古代錢幣深受中國錢幣文化影響的又一具體表現。
越南古代鑄幣也盛行年號錢,甚至大量仿鑄中國年號錢。年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紀年方式,它首創于漢武帝。年號錢就是以帝王年號作為錢文的錢幣。十六國時期成漢李壽鑄造的“漢興錢”是我國最早的年號錢。北宋開始年號錢成為中國流通貨幣的主流,一直鑄造使用至20世紀初。越南最早的鑄幣“大平興寶”即為年號錢,此后1000多年間也以鑄行年號錢為主。除了自鑄年號錢外,古代越南還大量仿鑄中國年號錢,用作對外貿易。據不完全統計,越南在歷史上仿鑄的中國年號錢多達78種,從宋代至清代的年號錢皆有仿鑄,如“太平通寶”、“永樂通寶”、“乾隆通寶”(圖6、7)等。這些越南仿鑄錢,與中國同名年號錢錢文、形制、風格都非常相似。
越南古代鑄幣材質也以銅鐵等普通金屬為主。不同于古代西方錢幣以金銀等貴金屬作為主要幣材,中國古代錢幣多選用銅、鐵、鉛、錫等普通金屬鑄造,當然也有少部分采用金、銀等貴金屬,但這些都是王公、貴戚用作賞賜之物,或政府作大額支付之用,不作為普通流通貨幣使用。越南古代鑄幣也多采用銅、鐵、鉛、錫、鋅等普通金屬材料,少量使用金、銀等貴金屬。
越南古代也以范鑄及翻砂鑄幣工藝鑄錢。就古代鑄幣技術而言,西方錢幣以打制為主,中國則以澆鑄為主。中國早期鑄幣采用錢范鑄錢法,從唐朝后期開始,錢幣制造過渡到采用先進的翻砂鑄錢法。越南古代鑄幣也使用中國錢范鑄錢及翻砂鑄錢技術鑄錢,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