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明代銅錢受到越來越多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喜愛,其市場價格不斷攀升。收藏明代銅錢,有必要了解明代銅錢的特點。只有了解了明代銅錢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收藏中的關鍵所在,搞好收藏與投資。
筆者認為,明代銅錢與唐宋元鑄錢有明顯的區別,它有五個自己的基本特點。
所有明代銅錢都稱“通寶”,不稱“元寶”、“重寶”
明代,自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于應天府,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始鑄“洪武通寶”起,至明思宗崇禎年間的270多年,鑄造了“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隆慶通寶”、“萬歷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等銅錢(圖1—圖9),所有這些銅錢都稱“通寶”。
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鑄“開元通寶”開始,各朝代鑄錢幾乎都有稱“通寶”或“元寶”、“重寶”,唯有明代不同。
關于這一點,在泉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明太祖名有“元”字,為避名諱,所以明錢不稱“元寶”,皆稱“通寶”;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錢不稱“元寶”,是為避元朝國名,而并非為避明太祖名諱。
這兩種觀點都有它的道理,但是不稱“元寶”,可以稱“重寶”。為何明代歷經270多年,歷朝皇帝,除正德、泰昌兩朝皇帝沒有鑄錢,其余各朝皇帝鑄錢,都不稱“元寶”也不稱“重寶”呢?筆者認為,明錢皆稱“通寶”,其一定另有原因,試作如下分析:
每個皇帝只鑄一個年號錢,部分年號錢背有紀地、紀監、紀重
明代,自明太祖朱元璋建元洪武開始,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也只鑄一種年號錢,這與歷朝特別是宋朝區別很大,宋朝前后共有十八位皇帝,共鑄造過四十多種年號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開始鑄造“洪武通寶”,并令全國各省都在本省鑄造,為了防止個別貪官污吏把持地方,偷工減料,于是命令各省鑄錢時,必須在錢背上注明本省的簡稱。比如福建的“福”字、浙江的“浙”字等等。除“洪武通寶”外,明代的“萬歷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等,也都有背紀地、紀監、紀重錢。
明中期后錢幣開始用黃銅鑄造
中國古代銅錢的鑄幣材質以明代嘉靖為分水線。
嘉靖以前,從先秦到唐、宋、元至明代早期,歷朝鑄幣材質都是銅、鉛、錫合金的青銅質,嘉靖開始鑄錢的主要材質是銅、錫、鋅合金的黃銅質,黃銅比青銅更有光澤,而不易生銹,后朝鑄幣皆以黃銅為主。
明代銅錢的錢文都是對讀
明代以前歷朝鑄造的中國古代方孔圓形的錢幣的錢文有對讀、旋讀等多種形式,而明代卻不一樣,明代銅錢一律對讀,其他如旋讀等形式都被廢除,所以,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所有明代銅錢,它的錢文都是對讀形式。
早期鑄錢以狹輪為主,后期鑄錢以寬輪為主
明代的銅錢,在形制上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在明代早期,鑄錢如“洪武通寶”、“永樂通寶”等錢,它們在形制上一般都是狹輪,而后期的鑄錢,比如“泰昌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等,它們在形制上一般都采用寬輪為主,有著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