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的心目中,折扇與其說是扇風納涼的用具,不如說是可攜帶的流動藝術品。明人瞿佑《折疊扇》詩:“開合清風紙半張,隨機舒卷豈平常。金環并束龍腰細,玉珊齊編鳳翅長。偏稱游人攜袖里,不勞侍女執花旁。”寥寥數語寫盡了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
折扇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折扇由日本、高麗傳入我國,《宋史·日本國傳》記端拱元年(988),日本使者的禮單上就有“金銀蒔繪扇筥一盒,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彬鹕染褪钦凵?。此時的折扇是畫家眼中的時尚,出現在南宋名畫《蕉陰擊球圖》中,出現在元代木刻《西廂記》插圖張生的手中,亦被詩人所歌詠:“數摺聚清風,一捻生秋意”、“玉人笑把遮羞面,還向絳邊見笑渦?!彼卧獣r期的折扇作為時髦的舶來品,在上層社會流傳。及至明代萬歷年間,折扇得到廣泛使用,蘇州、四川等地制扇名家輩出,折扇作為書畫載體,與文人的審美意趣合流,使得流行文化與高雅藝術完美結合。
明清時期,除了日本與高麗的進口折扇為稀罕物之外,以川扇與蘇扇最為知名。川扇以“金鉸藤骨”、“面薄如輕稍者”為貴,而蘇扇則以書畫扇為雅。明文震亨《長物志》:“姑蘇最重書畫扇,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等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圓頭、直根、絳環、結子、板板花諸式,素白金面,購求名筆圖寫,佳者價絕高……”
姑蘇折扇書畫扇骨俱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折扇中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書畫扇面藝術的發展,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同畫扇都表現了不同書畫家的藝術個性和風格。無論是寥寥數筆,如墨竹、秋蘭、枯枝、殘梅,還是筆致細如毫發的山水田野、亭臺樓閣,每每可從它的精神、氣韻、造詣、趣味和意境中細細品味,來領悟作者對構圖的思考、運筆的虛實、設色的對比,以此了解作者的藝術個性和風格。
如今我們可見到的歷代傳承下來的扇面,不乏名家之作,大多繼承傳統筆墨,或枯簡疏放,或爽朗秀潤,或細秀清幽,詩、書、畫、印相映成趣,注重審美情趣與精神境界;就扇骨,僅材質而言就有玉竹、湘妃竹、梅鹿竹、烏木、雞翅木、紫檀、象牙等等;而式樣又有直式方頭、和尚頭、細梢式、如意式、波折式、螳螂腿等,可謂材美、工巧。本文且在這里介紹幾件。
清代蔣廷錫松芝圖、蔣溥行書扇(圖1),此扇扇面為紙本設色,扇骨為十六方刻竹。
蔣廷錫(1669—1732),字揚孫、酉君,號南沙、西谷、青桐居士,江蘇常熟人??滴跛氖辏?703)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擅長花鳥,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蔣溥(1708—1761),字質甫,號恒軒,蔣廷錫子,江蘇常熟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等。工書善畫。
此扇正面繪一纏藤之松樹,松樹下有石頭、靈芝。為傳統的賀壽題材。自題詩云:“長壽藤和松影長,階前瑞草九芝香。西園下宜臨窗坐,點染風光贈孟光。戊子夏五,西谷廷錫戲寫?!?/p>
此題詩與畫面相映成趣,詩中將夫人比作孟光,孟光為東漢賢士梁鴻之妻,《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扇子的背面為蔣廷錫之子蔣溥書法,蔣溥的行書清麗雅致,內容表達了其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先文肅公于康熙戊子五月扈蹕避暑山莊,畫松芝于素箑以寄先太夫人于京邱,時我太夫人方娠,越一月而生溥,今溥四十一歲矣。篋藏是箑,恒一展觀,適茲夏五,令裝潢成軸,懸諸室中,用申罔極之思 ,因敬和題句元韻二首:賜第薰風日正長,展來松翠與芝香。報恩薦福從頭記,比似慈云一幀光。匆匆霜露感心長,丙舍城西草木香。四十一年前事在,扇馀清氣墨馀光。乾隆戊辰五月十三日,男溥謹書。”
這把小小的扇子,不僅帶來藝術美感,更承載著蔣廷錫夫婦伉儷情深,也訴說著孩子對父母的眷戀之情。
顧則揚鐵琴銅劍樓圖、徐兆瑋行書扇(圖2),不少扇面書畫創作緣于文人雅士間的唱和、題詠,從而使其更具史料研究價值。此扇扇骨為十四方漆骨,扇面紙本設色。正面為顧則揚繪鐵琴銅劍樓圖,畫面中小樓在山石林木掩映中,一派恬淡的田園景象。又有楊無恙題跋:“劫灰罟里弔(吊)墟村,魯殿巋然獨幸存。真有鬼神阿護力,還鄉先要祀長恩。無恙。”
顧則揚(1897—1951),字公雄,江蘇蘇州人。著名收藏家過云樓顧文彬的曾孫,承繼家學,詩、書、畫皆能,工山水。楊無恙原名元愷,字冠南,別號讓漁、阿土、屠龍居士等。因體弱多病,自號無恙,后以號行。常熟人。以詩名,又工繪畫,山水小品,風格雋永清逸。
背面為徐兆瑋書法:“檢書東郭泛輕航,讎校中宵尚未忘。故國已淪周藏書(室),荒江猶峙魯靈光。舊山秘笈難蹤跡,淑照婿鈔盡散亡。萍海飄零譚往事,麻姑又見一滄桑。
萬卷圖書擇地移,壺中日月駛遲遲。護持不啻如頭目,珍秘還應勝鼎彝。射影再三疲口舌,化身千百見須眉。古香暗襲嫏嬛室,正是玄黃血戰時。
古里園廛一炬焦,層樓依舊上凌霄。驪龍鱗爪猶堪拾,藜火精靈不易銷。負郭山容常黯淡,近鄉農舍已蕭條。秋風落葉生歸思,川斷巖移路更遙。
松菊猶存徑已蕪,箑頭留得爪痕無。藏家環宇今余幾?風景湖山自不殊。撲地劫塵何日浣,觀書老眼未曾枯。夢中擲筆題長句,虹月歸來第二圖。戊寅閏月,良士內表兄屬題錄,希教正。弟兆瑋。”
徐兆瑋(1867—1940),字少逵,號倚虹,又號虹隱,別署劍心。江蘇常熟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民國后,當選為常熟縣民政副長,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17年,拒曹錕賄選,憤然南歸,自此無意政治,專注于家鄉事務。家富藏書,積書二萬余冊,著述百余種。
圖中的鐵琴銅劍樓位于常熟古里鎮西街,與山東聊城楊以增的“海源閣”、歸安陸心源的“皕宋樓”、錢塘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齊名,為清代四大藏書樓。鐵琴銅劍樓藏書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數代,經歷了初創、發展、鼎盛、劫難、穩定、善終等階段,在中國藏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把扇子記載了鐵琴銅劍樓的鉤沉,也體現了晚清時期鐵琴銅劍樓與過云樓、徐兆瑋、楊無恙之間的交誼。
另值得一提的是,此扇扇骨工藝為菠蘿漆(又名破鑼漆、犀皮漆),為一種用生漆拌和綠松石、丹砂、珊瑚、石黃、青筋藍等有色礦,動物質混合制成,用以制作硯盒、筆筒、筆桿、花瓶、盒蓋、扇柄等小品,精彩雅致,古樸大方。但這種工藝在抗日戰爭時期停止生產而失傳。王世襄在《髹飾錄解說》中說:“犀皮漆似唐代已有,至宋而更為流行。”袁荃猷在《談犀皮漆器》一文說:“犀皮漆器表面是光滑的,花紋由不同的顏色的漆層構成,或作行云流水之文,或像松樹桿上的鱗皴,乍看很勻稱,細看又富有變化,漫無定律,天然流動,色澤燦爛,非常美觀。”
吳谷祥山水、楊沂孫行書扇(圖3),前文所介紹兩把折扇有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吳谷祥山水、楊沂孫行書扇則以畫和書法之美見長。明汪砢玉《珊瑚網》卷二三下錄祝枝山語:“書聚骨扇,如令舞女在瓦礫堆上作伎,飛燕玉環亦減態矣。呵呵”。這里用到的比喻十分貼切,扇面繪畫就其章法而言,由于其為圓形的一部分,難布置;就其材質而言,折扇一般上有重礬,不易著筆。然而明清以來,書畫家幾乎沒有不在折扇上一試身手者。
此扇扇面為泥金設色紙本。扇骨為十六方漆骨,直式方頭。扇面正面繪傳統題材松樹高士圖,畫面中的蒼松姿態秀逸,高矮錯落有致,間以濃墨、淡墨表現松針,用筆于剛勁中不乏柔韌、含蓄。前后層次分明、虛實變化明顯、整齊而不單一、蓬松而不散亂。一文士著白衣于松下撫琴,一童子不遠處聆聽,使整個畫面富有詩意之美和韻律之美。淡墨暈染遠山、松樹下近景淺藍色的山石在泥金地的襯托下為此畫更增添了一分華美。畫面左上方自題:“水深幽磵(澗)落鳴泉,風入長林起暮煙。相對已多山水意,不須重奏伯牙絃(弦)。戊寅秋八月,仿陸叔平法,為品倫三兄大人大雅正之。秋農吳谷祥。”
從題跋上可知,此畫為向陸治致敬之作,并以伯牙子期比喻與受贈者知音情誼。作者吳谷祥(1848—1903),字秋農,號秋圃,浙江嘉興人。晚客上海。工山水,遠師文、沈,近法戴熙,蒼秀沉郁,氣韻生動。陸治(1496—1577),字叔平,號包山,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好為詩及古文辭,善書尤心通繪事。山水師文徵明,花鳥得徐、黃遺意。
此扇背面為楊沂孫行楷。楊沂孫(1813—1881),字詠春,號子與,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官鳳陽知府。工鐘鼎、石鼓、篆、隸。徐珂《清稗類鈔》謂:“濠叟工篆書,于大小二篆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崩畲茹懺凇对娇z堂日記》中贊其:“篆法高古,一時無雙,實出鄧完白之上?!睏钜蕦O傳世書跡篆書較多,楷書則較少。其行楷以顏、柳之楷為體,取各家之長,使圓渾之勁,用藏鋒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此扇面書法功力深厚,字跡筆勢流暢、灑脫,布局法度謹嚴,疏朗開闊,遒婉俊逸,別具一格。
倪寶田花鳥、吳俊卿行書扇(圖4),此扇扇面為泥金設色紙本,扇骨為十六方直式方頭。扇骨質地為梅鹿竹,梅鹿竹又稱眉綠、眉祿,取“眉壽福祿”之意,為斑竹的一種,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今吳中折扇紫檀、象牙、烏木者俱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懷袖雅物……”可見在明清文人心中,竹制扇骨最為風雅。而梅鹿竹又因其生長緩慢,斑紋似繁花盛放、疏密自然,有天成之趣,頗為難得。
正面為海派名家倪墨耕繪紫藤小鳥。倪墨耕(1855—1919),初名寶田,字墨耕。江蘇江都人,僑居上海。善畫馬及走獸。水墨巨石,設色花卉,擅勝于時。倪墨耕學任頤得其神髓,此扇面則為一例。畫面主體一枝紫藤點染有致,寥寥數筆勾勒小鳥棲于枝頭。生意盎然,形神兼備,為典型的海派花鳥風格。
背面為吳俊卿行書。吳俊卿(1844—1927),原名俊,字昌碩,又字倉石,別號缶廬、苦鐵,七十歲后以字行,浙江安吉人。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此幅作品有濃郁的金石風,線條如盤虬屈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