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縣商州鎮位于宜賓縣西部,與屏山縣龍華鎮和沐川縣底堡鄉接壤,這里竹木資源極為豐富,草紙加工業發達。主要特產有:苦筍、臘肉、土酒、板栗等。近十年來,商州教育一路長跑,在川南創造了現代版的教育“土特產”……
再次走進商州
商州鎮是宜賓縣最偏遠、最貧困的鄉鎮。十年前,筆者曾隨中國教育報記者到商州采訪,寫下了《教育,商州最后的希望》(《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31日),那些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那些撞擊心扉的呼喚,今天依然時時浮現。十年后,我再次走進商州……
這十年,商州教育一直在困境中突圍。2007年,盧茂林接任中心學校校長后,確定了“撤并偏遠村小,調整學校布局,走集中辦學道路”的思路,后來又提出了“自強不息”的商州教育精神,為商州教育的找到了突圍方向。近年來,商州教育呈現了“一減一增”的發展態勢。“一減”是學校所數大幅減少。從2003年的16所,減少到2014年的8所。“一增”是教育教學條件改善,教育質量大幅增高。全鎮生均建筑面積增長一倍,學校運動場增家兩倍,教育教學設備配置率增加一倍多,學校信息化程度從基本沒有到基本夠用。教育質量排名從2006年的縣23名,上升為2013學年的縣10名。多次獲宜賓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宜賓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宜賓市工人先鋒號等榮譽和縣教育教學一二等獎。
可以說,通過十年長跑,商州教育初步完成布局優化、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華麗轉身,商州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自信。
鎮黨委書記“推銷”寄宿制
2012年,商州鎮規劃撤掉8所“指頭”上的偏遠村小。然而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放心孩子住校。為此,商州鎮政府成立了專門工作組。
“用事實去說服家長!”鎮黨委書記曾康軍說。2012年9月開學前,他帶著一些對寄宿制質疑的家長一起去學校考察。他帶著家長們親自在學校食堂吃飯,去學生寢室看住宿條件;擰開熱水龍頭,看是否有熱水;用親情電話撥打家長手機,看是否能接通,一系列親身的感受,加上書記親自“推銷”,家長們紛紛轉變了態度。家長們看到學生寢室都配備獨立衛生間,24小時提供熱水,有專職宿管員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宿舍樓里還安裝了電話,方便孩子們和父母聯系……看到孩子在學校住得好、吃得好、學得好,很多家長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學校寄宿。就這樣,2012年一年之內,全鎮撤并了8所村小。
經過撤點并校后,把學校的硬件、師資充實了,孩子們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就連課外生活也豐富了不少。孩子們下午放學可以打籃球、乒乓球,還可以玩電腦,看電視,周末還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想爸爸媽媽了也可以用親情電話說說話。這樣的條件,讓孩子們求學不再那么艱難,而是多了許多快樂。
58歲的信息化教學踐行者
炳興小學是商州最偏遠的村小。在炳興小學,每個老師辦公桌上都有一臺電腦,有些是臺式機,有些是筆記本。校長李光友介紹說,這些電腦都是老師自己買的。筆者看到58歲李昌恒老師正在聚精會神地做課件。他在商州從教已經38年了,如今頭發花白。當天他要教學《晏子使楚》,一節課的內容他設計了14頁幻燈片。李昌恒自豪的給筆者展示自己做的課件,課件中有字體、顏色的區別,鏈接了動畫、網頁,設置了播放的音效,這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師制作的。
炳興小學人人會用電腦,人人會用課件,這得益于校長李光友的倡導和推行。2006年,李光友調來這個學校,發現學校沒有電腦,就花了幾百塊錢,去買別人用過的零件,東拼西湊幾個月,總算組裝了兩臺電腦,開啟了這所邊遠村小的信息化進程。李光友說:“晚上睡覺做夢都在背字根,都在想怎么用那些軟件。老師們都愿意學習,全部學會也只花了半年時間。”到2008年,全校老師基本都有了電腦。2011年學校網絡也接通了,這所商州最偏遠的學校從此不再與世隔絕。炳興小學老師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努力,為商州孩子架起了連接世界、通往未來的信息橋梁。
年輕教師快速成長
商州教育最大的難處是什么?盧茂林說,是師資流動太大。去年商州新招了30個新老師,調走(含辭退)的教師就有36人。目前全鎮236個教師編制,只有225名教師。幾乎每年都有新招老師剛到學校報到,甚至還有半路上就扭頭走了的。目前,全鎮55%的老師都是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幾年的新老師,沒有什么工作經驗,年齡結構過于年輕化,學科結構也不合理。
既然改變不了,那就另找出路。商州選擇的路就是通過多培訓、壓擔子、給機會,讓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炳興小學年僅23歲、教齡僅有一年的朱勛文說,來商州的第一年,他就參加了關于國家級教育的培訓,這令他的同學羨慕不已。民樂小學年僅23歲、教齡只有2年的代會瓊通過層層選拔,代表宜賓市參加四川省的“微課”比賽,取得較好成績。年輕教師成長期縮短了,教師隊伍素質提高了,商州教育這盤棋也就活了。
因為愛,所以堅守
在商州,很多人選擇離開的同時,也有一些人選擇堅守。曬金小學有一位干了整整30年的“老臨時工”云彩勛,他20年來無怨無悔悉心照料殘疾教師李應培。云彩勛說,大家都在忙碌,我沒有能力教書,但我照顧好李老師,也是為學校分憂。
2013年,商州鎮初中的語文老師李從容多次接到城里學校校長的邀請電話,希望她調到城里中學,但她慎重考慮后選擇了留下。她說,商州有她的家,有她的親人,還有她的孩子們,她不能走。
周旭和是曬金小學的副校長,2010年,她愛人考上商州教師,送愛人進來的時候,她第一眼看見的還是商州的窮山惡水。但她愛人經常給她講起商州教育的故事,她終于對商州教育動心了,她主動申請調入商州。周旭和說,商州教育人身上獨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她,吸引了她。像周旭和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如楊曉琴、何興蓉、馬文峰、曾范晶、付洪、肖林……一年年的堅守,一年年的奮斗,他們也從外地人變成了商州人,從新商州變成了老商州,他們和很多選擇回鄉的商州本地教師一樣,成為了商州教育的脊梁和驕傲。
采訪后記:
采訪中,一些問題不斷撞擊我的心弦:是什么讓58歲的老教師學電腦,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而不像一般職場上的“三等人”(等下班,等退休,等死)?是什么讓無數教職工拒絕了外面世界的誘惑,毅然選擇堅守商州,建設商州?是什么成就了商州教育的十年巨變,使商州教育從落后境地一躍躋身全縣教育的先進行列?
曾康軍說:“命改不了,但是運可以轉!”商州教育人身處困境卻負重爭先,把“轉”字大寫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這正是“自強不息”的商州精神的寫照。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鼓舞著商州人的斗志,增強著商州人的信心,滋養商州人的夢想,讓他們在絕望中一點點堅強,在落后中一步步前行;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商州精神,支撐著商州教育的十年長跑,并獻上了一張充滿了艱辛汗水、幸福淚水的成績單。
十年長跑,商州教育人用行動詮釋了“自強不息”的商州精神;他們用長跑的精神,執著的教育夢給了商州人應有的自信!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