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面對空前慘烈的失業情況,2013年中國大學生的就業簽約率不足30%,于是有人說經濟不景氣,有人說產業結構不合理,有人說這個社會太不公平,還有人說這是中國教育實在太糟糕等等。這些分析也都有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到了一本書《與機器賽跑》之后,我才覺得,可能實際的情況不像表面看起來這么簡單。
我們在談論中國大學生失業的時候,常忘了這是一個遍及全球的現象。比如奧巴馬新任期剛開始時,外界樂觀地估計應會創造17萬人或者17.9萬人的就業崗位,實際材料一公布,才13.5萬人。什么概念呢?就是美國當月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連美國平均新增人口都沒有趕上。歐洲就更糟糕了,你到西班牙去看滿大街年輕人,基本上都沒工作。
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業,這是一次可能對一代人的命運都要帶來巨大轉折的空前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的危機。如同人類瓷器店里突然闖進了一頭大象,橫沖直撞把所有的壇壇罐罐打得稀里嘩啦。這頭大象是什么,就是互聯網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我們很多人原來賴以生存、糊口的那些工作突然蒸發了,消失了,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現在面對的情況。
人們對于互聯網長期以來有一種低估的姿態,覺得互聯網就是玩鬧嘛,你看小孩去網吧玩游戲、發QQ、微信,對產業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嗎?然而,現在看來,它這驚艷的一槍,直接要把這個社會扎出一個血窟窿。互聯網現在發動了一些技術,在很多領域,比如說無人駕駛汽車、翻譯、大量的醫學技術資料和法律文書的處理等方面,計算機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強悍的對人工的這種替代能力。
所以,這一輪危機不同以往。在未來,在就業方面,幾乎沒有什么領域是絕對穩定的,怎么辦?
我建議放棄追求地位,轉而追求聯系。未來找工作往哪兒找?不要按照工業社會給我們劃定的那個社會金字塔向更高處爬,那個高處也許會被大水沖掉。
比如說今年高考剛結束,有人跟我說他有個侄女學理工科,成績不是很好,家里逼著她去上一個二本大學的機械制造。我說:這機械制造不好,將來3D打印機出來,搞機械制造的專業會被淘汰掉的。他說:“那你說學什么好?”我說:這個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啊?他說:“就愛吃。”我說:那你就讓她學大廚去嘛!他說:“那她家里人可能接受不了。”
對啊,大家都覺得廚師好像在社會地位上比較低,這樣的工作怎么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選擇呢?
我看恰恰相反,比如說大廚,尤其是中餐大廚,經常說醬油少許,這個“少許”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模式識別的工作。再比如說花匠,伺候這么多花草,這么多形狀,不同的病變、不同的生產周期,花匠的模式識別是極其復雜的,這恰恰是機器暫時替代不了的。
還有一種工作,那就是人和人之間交流的這些工作,機器替代不了。比如說護士——我剛做完手術,推到病房里,弄個機器人、弄個金屬管子在我身上亂摸亂碰,這算什么,我需要的是一個美麗溫柔的女護士進來跟我噓寒問暖,才能感覺病痛減輕點。所以人和人之間聯系的工作,未來恰恰是不能被替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