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得揮毫,或有一分無奈,三分豪情,六分灑脫。若酒入胸腔,提筆抒情。丹青歲月里,一筆一硯,白紙墨開,盡是些人生蘊意。如其他工具一樣,毛筆,因需要而創造,因實用而發展,因發展而被賦予情感靈性。與其他工具又有所不同,毛筆因其文化傳承性而獨具魅力。
提筆憶過往
作為“文房四寶”之首,毛筆與墨、紙、硯一道肩負著我國傳統書寫繪畫的傳承重任。雖然時至今日,它不再是創造之初的無可替代,但依舊在書寫繪畫,乃至修身養性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追溯毛筆的始源,記得清的只有“蒙恬造筆”的故事,而且婦孺皆知,流傳千百年?!扒厥蓟拭臃鎏K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傳說蒙恬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于取筆。也有史料予以證明。崔豹在《古今注》中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p>
然而,傳說與史料終究敵不過事實。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墓穴中,挖掘了一套寫字工具,其中有一支用上好的兔毫制成的毛筆。這支筆是我國存世最古的毛筆,它誕生的年代,要比傳說中蒙恬發明毛筆的時間早得多。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記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由此可推斷,早在蒙恬之前,毛筆已經存在,只是到了秦朝,毛筆稱呼得以統一。
到了漢代,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加之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采用了鹿毛、貍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并用。此時對于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唐代的毛筆,選料精審,質量高超,甚至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發展至宋元時期,制筆工藝日益改進,還出現了許多制筆名匠,如諸葛高。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作為工具的毛筆制作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并一直沿用至今。
揮毫看端詳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唯有中國的毛筆至今不衰,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特色,不斷與時俱進,并逐漸成為實用而精美的藝術品。
縱觀古今,毛筆的種類很多,筆頭都是用動物的毫毛加工所制。人們往往根據毫毛彈性強弱的不同來進行分類:一般分為硬毫筆、軟毫筆與兼毫筆三種。三種不同性能的筆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書法家大多用硬毫筆書寫,到明清,書法家寫的字越來越大,筆也由硬毫筆轉為軟毫筆。寫行書、草書一般用硬毫筆比較爽利,便于揮灑,易于起倒得勢;寫楷書、隸書、篆書用軟毫筆,易于滋潤飽滿……

而根據毛筆的產地,最為出名的則是中國四大名筆,即廣饒齊筆、浙江湖筆、安徽宣筆和河北衡筆。四大名筆各有所長,浙江湖筆以羊毫制筆,毛細鋒嫩,質地純凈;安徽宣筆以兔毛為原料,稱為紫毫,筆鋒短小犀銳,勁健有力;河北衡筆則以堅韌耐用,含墨量大為特點。山東省廣饒縣的齊毛筆則是其中最古老的分支,與其它三類名筆相比,齊筆以它獨特的工藝特色,將狼毫筆不斷改革創新,獨樹一幟。
戰國時期,齊王經常把筆賞給功臣,并作為國寶贈送給各國使者。書圣顏真卿的書畫作品全部用的是齊筆。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曾把齊筆當作國寶帶到了國外,贈送給外國朋友?!褒R筆”之名由此而來,也成為歷代書畫名家夢寐以求的珍品。
廣饒縣大王鎮大張淡村的村民祖祖輩輩傳承制作齊毛筆,發展至今。因為毛筆需求量的減少,很多村民選擇了另謀生計?,F在村里依然堅持傳承的不到五戶人家,郭豐功與黃桂珍夫婦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樸實地堅守,正在喚醒這片蘊含豐富文化的土地。

休筆不凄涼
采訪郭豐功與黃桂珍夫婦時,筆者了解到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為防止考生作弊,就像現在的2B鉛筆一樣,招考辦對考生用筆也是有統一規定的,都要使用錦繡章毛筆。
不得不承認,科舉制度在推進毛筆發展上功不可沒。而隨著科舉制的廢除,以及鋼筆、圓珠筆、碳素筆等的侵襲,毛筆逐漸被人們束之高閣,只歸類到書法藝術領域。并不是毛筆字不再吸引人,而是愈加快節奏的社會發展,讓手和心不再細心醞釀,即便是不需自己研墨,蘸墨的時間也讓人頗為心煩。有人推說,間斷書寫會影響行文思路。只是,順暢書寫的同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你的文字里少了幾重推敲。
選什么樣的筆,應該與選何種毛筆一樣吧,分清用途,明晰結果,端詳后,再做決斷。
看那街道上綻放的書法班越來越多,從剛會握筆的小孩,到活力四射的青年,再到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都認真執筆、提按。聽書法老師說,不同年齡階段、學習階段,學習不同的書體,而書體的選擇都要符合學習者的心境。修身養性怡情,應是新時期毛筆能帶給人們的實在價值吧。
每一種決斷,都對應不同的前路;每一種選擇,都有不同的風景。各有各的美好。只是當時的選擇代表了初心,這就讓未來有了傾向。對國人而言,毛筆不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代表了一種書寫文化。齊筆作為最古老的傳承,讓我們因著心理傾向而繼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