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更新是學校課程建設中永恒的主題。本文以長江大學石油機械產業計劃班基于校企合作的遞進式課程體系的構建為例介紹了課程體系的設計理念、構建過程與特點。
關鍵詞:校企合作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041-02
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改革,應依據不同層次、類型學校的不同培養目標,既要有院校背景與特色,又要符合社會的需求;既要注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又要通過知識的積累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既要體現學生的需要,又要反映與時俱進的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科技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長江大學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基本確定在“教學型、應用型”層面。作為本科層次教育,應重視較寬厚的基礎知識的傳授;作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定位,應重視面向生產、經營、管理實際,面向經濟社會活動實際,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創業發展能力,下面以長江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產業計劃班為例簡要介紹其基于校企合作的遞進式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
1 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理念
課程體系是指大學為達到專業培養目標而設計并指導學生的所有學習內容及其構成要素的總和[1],其設計理念應明確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二是“怎樣培養人”。長江大學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是特色、是優勢、是本質特征,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注重培養社會所歡迎的、能解決生產實際中具體技術和管理問題的高素質人才。這一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決定了我校石油機械裝備產業計劃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計應依托行業,面向市場,緊緊圍繞應用型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目標要求,以能力培養為重心,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遵循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整體優化的原則。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全面考慮,統籌安排,課程設置應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專業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的關系;遵循工程教學與工程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將實驗、實習、工程實踐與理論教學并舉、并重、并行,實現教學過程的雙螺旋“三并”遞進模式;遵循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深入企業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充分聽取企業領導和技術人員的意見,更好地反映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2 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在明確我校辦學定位的基礎上,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質量規格要求,設計切合實際、便于操作的“產業計劃”人才培養計劃,構建邏輯性強、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主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業務規格、業務范圍以及辦學特色,確定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提出各種課程類別的參考比例。
(2)采用雙螺旋“三并”的遞進模式構建“產業計劃”人才培養課程體系[2]。將實驗、實習、工程實踐與理論教學并舉、并重、并行,其中理論教學的遞進體現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遞進;實踐教學的遞進體現為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設計能力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遞進。在這兩種遞進模式上,根據學院的辦學特色與文化背景,再增加第二課堂等課外創新模式,其內涵不僅要包括學生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進一步提高,還需包括其人際交往技能的提高、團隊協作意識的增強、綜合能力的擴充、精神氣質的陶冶和身心氣質的全面提升等。
(3)采用“大專業平臺+小方向課程模塊”的方式組合課程。“大專業平臺”由帶有通用性的專業知識課程組成,反映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體現大專業的通識教育;“小方向課程模塊”由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和實踐組成,特別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大專業平臺”與“小方向課程模塊”在知識結構上具有內在相關性和完整性。
(4)從強化課程的基礎化、加強課程的綜合化和強調課程的現代化等方面實現課程體系的持續優化。
3 突出工程教育的實踐特征,重點強化實踐教學
產業人才培養方案更強調知識的串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因而實踐教學便成為產業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的重點。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突出工程教育的實踐特征,重點強化實踐教學。
3.1 以新的舉措建立實驗教學運行模式
實踐教學內容是實踐教學目標任務的具體化,具體來說,是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企業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創新制作、社會實踐等,通過合理配置,按照素質教育、專業理論認知、專業基礎技能和專業工程能力四個層次,由簡單到復雜,由驗證到應用,由單一到綜合,由一般到創新,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
3.2 以新的思路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是產業計劃人才培養的關鍵。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轉換思路:一是堅持與企業互動共贏。將實習單位與學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層面,在人力資源支撐、產學研結合等方面進行合作,并具體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開發具有石油機械特色的課程、教師的實踐、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等多個環節,使學校真正成為企業未來的人才庫和智力支撐的增長點;二是打破單一的以各專業為主建立實習基地的分割局面,建立校級綜合實習基地。在安排學生企業實踐的時候根據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把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分散到同一個單位的不同部門實習,使實習單位所受到的干擾最小化,以便于實習單位的管理和指導,而且有利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
4 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突出石油特色[3]
為適應石油鉆采裝備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在產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將進一步突出石油機械特色,密切結合社會需求進行課程設置,與合作企業深度探討,共同開發,校企共建設計制造、現代加工、現場實踐等方向的課程,突出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滿足培養石油機械應用型工程師的需要。
首先,學生在校內學習階段主要學習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工程材料及成型技術、機械原理、工程流體力學、石油礦場液壓與氣動、微機原理及應用、機械設計、石油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石油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石油流體機械、石油鉆采機械、海洋石油裝備等12門專業核心課程,從理論基礎上突出石油特色。
然后,在校外企業學習階段,依據應用型工程師能力要求,設置學生在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學習階段核心課程,主要包括:石油鉆采設備制造工藝、石油裝備現代加工技術、生產現場管理、鉆修機和特車技術服務、石油裝備測試與質量控制、制造設備運行維護、鉆修機的供應與配套、工程文件、項目設計、畢業設計等10門,從實踐方面加強石油特色培養。
5 企業學習階段課程主要內容及能力要求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旨在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長江大學石油機械產業計劃班課程體系構建中明確了企業學習階段課程主要內容及能力要求,這樣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推行與實施,有利于培養高素質、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技能型創新人才,簡列兩例如下。
石油鉆采設備制造工藝的學習內容及能力要求見表1。
石油裝備現代加工技術的學習內容及能力要求見表2。
實施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是湖北省教育廳為引導高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我省戰略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所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舉措。長江大學機械專業依據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面向區域經濟,面向石油行業,面向基層一線”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定位的要求,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遞進式課程體系,探索實施要點,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適應現代石油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新民.應用型本科的課程改革: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11:27-30.
[2]周運金,張桂寧.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26):77-79.
[3] 袁新梅,馮進,吳修德,等.石油機械裝備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