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是培養出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使其掌握某項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本文旨在針對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汽車構造》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的方案和措施,以實現《汽車構造》課程“模塊化”教學,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專業課 模塊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047-02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培養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人才。《汽車構造》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它涵蓋了汽車的整體結構、工作原理等內容,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因此,如何把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進行“模塊化”,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模塊化”教學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強調知能一體,在學生的學習中,強調知行一致,集中開展相關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操作技能及活動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一體化教學,以便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對學生具體的能力和素質培養的教學模式。
1 《汽車構造》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1.1 《汽車構造》課程的特點
《汽車構造》課程內容涉及廣泛,概念、名稱繁雜,且內容分散、系統性不強,車上各種裝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各異。課程的教學環節也較多,有課堂理論教學、零部件及總成的拆裝實驗、修理實習、畢業實習等多個實踐環節。在實際教學中,如何組織好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使之有效地緊密相連,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相關技能尤為重要。
1.2 《汽車構造》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方法是理論課和實驗課分開進行。由于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常常無法同步進行,使得在理論課程后學生無法馬上接觸實物,理解和驗證理論知識,出現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現象。理論課的教學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講授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看不到具體的實物,只能通過掛圖、多媒體課件了解零部件的結構。難以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差。
針對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現狀等問題,我們認為,課程教學內容宜于廣而不宜于深,教學目標應以認識汽車結構、了解工作原理、掌握實際應用特點為主,根據需要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手段,使《汽車構造》的教學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1]。
2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措施
在高等教育中,課程既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學改革的突破點。如何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實現高校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2.1 理論課教學的內容要不斷更新
《汽車構造》課程的教學內容多而廣,包含了汽車的各個系統、總成裝置的功能、類型、特點、要求、結構、工作原理、使用保養及故障診斷等內容。一般都按照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汽車電子設備幾大部分開展教學,在教學中以發動機和底盤部分為主。講授內容較為陳舊,與現代汽車的發展不適應,而且缺少較為新穎的汽車技術及其構造,部分結構的工作原理和特點具有很強的系統性,不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2]。因此,應在實際教學中打破原來的教學體系,不斷調整、充實、更新教學內容。授課中引入一些新車型作為實例進行結構的講解,并把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有針對性地融入到教學中。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的掌握。
2.2 教學手段的更新
改變傳統的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利用模型、實物、錄像、掛圖、多媒體課件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重視圖片、模型和實物的認知,把課程中大量的概念和工作原理等利用多媒體軟件轉換成詳細的圖片演示、生動的三維立體動畫演示,可以使學生仔細觀察機構中的構件運動,詳細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
部分課程應采取在專業教室授課的手段,借助教學模具和實物進行結構和原理的講解。可隨時針對具體的實物講解理論知識,使學習的過程直觀和簡單,可以很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如傳動系統的萬向節部分,借助萬向節實物可以使學生一下認識到十字軸萬向節運動的不等速性和準等速、等速萬向節的結構特點,使課本中的難點變簡單,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教學方式“模塊化”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及能力培養的要求,可將《汽車構造》課程劃分為發動機結構、底盤結構等幾個大的模塊,再把大的模塊劃分為幾個子模塊,每個模塊都應包含相應的理論知識點和學生應從中學到的技能。
在每個模塊的教學中先確定教學內容、布置任務,從任務中引出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入到任務中。教師要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使理論理解與實際分析相結合。
比如汽車底盤中防抱死制動系統模塊的教學,首先應明確教學內容,包括應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應學會的實踐技能。理論知識點包括:ABS的功能和發展、ABS的種類、ABS傳感器及執行器的結構與功能、ABS的使用與檢修注意事項、
ABS的檢測方法與流程。其次是布置任務,任務便是學生通過學習應掌握的技能,應掌握的技能包括:能在實物上辨別ABS的控制方式;學會輪速傳感器和制動壓力調節器的檢查、拆裝、更換;ABS故障代碼的讀取與清除。任務完成情況要進行考核。能在課堂考核的在課堂考核,在課堂完不成的,課后到實驗室考核。
在模塊教學中技能操作訓練與專業理論相對應,緊密銜接,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理性與感性的同步認識。“模塊化”教學增加了師生的直接接觸,教師能比較直觀地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實際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導,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總之,教學方式“模塊化”,注重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實踐技能的培養,增強了內容的靈活性,易于實現教學內容更新和調整;促進了知識之間,知識與技能之間的溝通。
3 《汽車構造》實踐教學的改革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使學生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著重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術,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3.1 實踐項目的劃分——“模塊化”
傳統的實驗教學,都是由教師先按教材進行理論講解,然后到實驗室去針對各個總成進行拆裝實驗。這種教學方式使得理論與實踐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的聯系都不夠緊密。因此,應將理論與實踐環節整合為相對獨立的“模塊”,邊教學邊實踐,使學生能迅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3]。
我校的實踐教學設置了十項必做項目,要求在實踐教學學時內完成;一項選做技能訓練項目,要求在業余時間在開放實驗室自行完成,或在實驗室教師指導下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配置了發動機拆裝室、底盤拆裝室、零部件單體實驗室、電器實驗室、電噴發動機實驗室、整車維修基地等實踐場所。維修基地常年開放,承攬修理業務,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根據實踐項目的不同,分別在不同的相應實驗室進行,如表1所示。
3.2 實踐項目的內容——“實用化”
在實踐教學中,采用汽車市場應用較多、較新的車型進行實例講解,把學生帶到維修基地、4S店等真實的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地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案例分析中,做到學以致用[4]。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鍛煉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3.3 實踐項目的考核——“結合化”
對實踐技能的考核,采用理論和技能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素質的考核。每做一個實踐項目,首先讓學生自我總結評價,同時與小組內的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心得體會;然后教師考核,對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提問,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對學生操作的方法、步驟進行考核(可在實踐過程中進行);最后,對提出的測量結果、實驗報告進行考核。通過這種考核方式,避免了學生學習不認真,抄襲實驗報告應付了事的現象,提高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4 結語
在《汽車構造》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我們努力遵循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的切合性,知識講授與能力培養的兼容性,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對接,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模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改革才能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體現“模塊”式教學方法的優勢,使《汽車構造》課程的教學質量有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孟麗君.獨立學院汽車構造課教學改革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7):37-38.
[2]朱為國.汽車構造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9(6):44-45.
[3]楊存楓.淺談《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12(4):221.
[4]高麗潔,任璐.模塊化教學在《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中的應用[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