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典型代表之一,隨著國際合作交流加強,中醫國際化被提日程,越來越多的中醫文本需要被翻譯成外國文字,因此,本文將在奈達博士的“等效原則”的指導之下,以中醫文本的翻譯為例,從術語層面來對中醫翻譯中文化信息的傳遞問題進行探討性的分析和歸納以期尋求到既能夠傳播醫學信息又能傳播傳統文化的合理的翻譯原則以及方法。
關鍵詞:中醫術語翻譯 功能對等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080-02
首先,認清中醫翻譯的首要性質是科技翻譯而非文學翻譯,屬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應該采取語義翻譯。傳遞醫學信息是中醫翻譯的核心。翻譯的時候首先要翻譯出其意思,再兼顧翻譯出其種蘊涵的中國文化。切忌顛倒主次,雖然將行文翻譯得如同文學作品般優美卻沒有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紐馬克就指出了,作為信息的載體,形式和內容一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翻譯中,譯者應該盡可能的讓譯文的形式和原文貼近,如果兩者不能兼顧,那么按照文本功能進行有重點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我們知道中醫大部分古文寫成,同時兼顧形式和內容十分難,所以我們也要根據它的文本功能進行取舍,因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傳達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過形式來傳達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譯中要看清楚和西醫的區別,同時也要注意兩者的聯系,不能把中醫孤立起來,現在有些譯者主張用XIN GAN PI FEI SHEN來代替 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為他們認為中醫里面的五臟不僅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廣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將其譯為西醫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學者無法接受?因為中醫中脾主運化,而西醫中只是個免疫器官。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張音譯來以示區別。筆者要說的是強調民族特色是對的,但是,不能將中西醫對立起來看,不能只看到個性而看不到共性。比如中醫里面心主血脈,而西醫里不也是心通過擠壓將血運送到全身各處嗎?而且他們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樣的,只是功能范圍不同而已,所以我說翻譯時切不可孤立中醫,要把中醫推向世界,還是要比照西醫術語,求同存異。那么下面筆者來簡單談一下翻譯方法。
直譯—— 可以用在大部分簡單的術語,稍微復雜點的詞匯,帶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譯的基礎上加注釋,注釋其內在文化含義避免出現文化缺省。王東風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中稱之為“文化補償”也就是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里面。這種譯法優點在于能較好體現原作者的藝術動機和原著的美學價值,同時可以利用注釋相對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比較詳細地介紹有關的出發文化和知識,這樣讀者也可以通過注釋,解決了意義的真空點,溝通了與上下文的關聯,從而建立起語篇連貫。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醫基礎理論中術語直譯的具體的實例。表格中的直譯是字面翻譯,目的是保留中醫文化特色,而注解則是就是要將文字的表層意思轉化為深層意思,達到傳達醫學信息的目的。有些直譯就能在傳達醫學信息的同時體現中醫特色的術語,則不用再注解。(見表1)
我們可以看出,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含有較多與西醫不同的觀點以及中醫獨特的內涵,因此,我們在盡量直譯的基礎上進行了解釋,這樣有利于讀者理解中醫的內涵,也達到了傳達醫學知識的目的,求同而存異。關于一些不適合于直譯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翻譯我們將在后面章節進行闡述。
下面我們再看看中藥的直譯(見表2)。
我們再來看看中醫方劑學里的直譯實例(見表3)。
我們可以看出,方劑在直譯方面是有規律的,可以分為以下類別:
一是主要組方藥物名組成名稱的劑型:直接譯出方中所含藥名再加上劑型,湯劑就用decoction(包括飲劑),散劑用powder,丸劑用pill,丹劑用pellet。
例如表3中的桑菊飲—— Decoction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二是方劑的功效為名稱的劑型:直接譯出功效再加上劑型。如止嗽散—— Cough powder。
三是方劑作用部位與方式為名稱的劑型,則直接譯出方劑作用部位與方式,再加劑型。如清燥救肺湯—— Decoction for reliving dryness of the lung。
四是以方劑藥物形狀顏色命名,如紫雪丹—— Purple snow pellet。
五是以方劑中藥物比重來命名如六一散—— Six to one powder。
意譯—中醫中的意譯就是要將文字的表層意思轉化為深層意思或者將將文字的深層意思轉化為淺層意思。(見表4)
意譯之二就是將繁復的醫古文譯為白話文再直接意譯例如:邪之所奏,其氣必虛 就是說體弱多病那么翻譯為英文就更簡單:weak physique is liable to illness。再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則意譯為:“the heart is like monarch from whom spirit emerges.”再如: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意譯為:“winter is the season of shutting.When treating disease in this season,practitioners should prescribe more medicinal and apply less acupuncture.”
意譯之三就是要比照西醫,求同存異,將中醫中的一些疾病術語名稱翻譯為西醫中對應的疾病,這樣就利于外國讀者理解學習,見表5。
這種意譯要建立在對中醫和西醫有足夠了解并且有一定醫學英語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翻譯出來。
音譯一在中醫學說中,有些術語如果采用直譯或者直譯加注釋會引起歧義,有些采用意譯卻又表達太冗余的術語我們只能采用音譯來翻譯,并且同時加上注釋來闡明文化底蘊,首先我們來看看中醫方劑中名稱中含有隱喻的那部分方劑的音譯,見表6。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也有不少術語需要音譯:如陰陽,氣這些基本的概念。音譯主要用于翻譯有獨特文化內涵的中醫術語,穴位經絡以及直譯或者意譯容易引起誤解而不能表達出文化內涵的中醫術語。
在總結了中醫翻譯的三種方法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注意中醫翻譯的程序:首先譯者要是原文讀者才能理解原文意思進行篇章分析然后再將其翻譯為英文給讀者看,譯文閱讀的對象是外國讀者,那么我們中醫文獻的翻譯程序就是:古漢語-現代語-外語。例如中醫文獻中有名的一句就是:“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上古天真論)翻譯為現代漢語是:男子八歲的時候腎氣就充實了,頭發開始長茂密,開始換牙齒。再翻譯為英語則是:“In a man,at the age of eight,the boy’s kidney qi is abundant,so his hair grows exuberant and his baby teeth are replaced by permanent ones.”在翻譯行文的過程中要注意上面我們提到的術語的翻譯,中醫藥文獻翻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既要傳達醫學信息又要表達中醫文化。
以上就是筆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在總結別人和自己的經驗的基礎上對中醫翻譯所作研究得出的結論,目前還沒有人全面系統地從文化因素地角度上全面研究中醫翻譯,筆者希望本文能在該領域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討,同時希望能對對于中醫術語的翻譯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黃嘉陵.最新漢英中醫詞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
[4]李照國.中醫翻譯導論[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5]樂梅.文化的翻譯[J].讀書,1998(2).
[6]張恩勤.英漢對照實用中醫文庫,方劑學[M].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