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曖昧表達是日語獨特的語言表現方式,是日本特殊文化條件的產物,這與日本所處的島國地理環境,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在與日本人交往時,一定要了解日語的曖昧、模糊、不明朗的特點,熟知產生該現象的文化根源。本文從分析日語曖昧表達入手,探討日語曖昧表達產生的深層文化根源。
關鍵詞:曖昧表達 文化根源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084-01
不同的文化對語言表達的清晰度和明確性的要求不同,這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日本人的談話特點是:不斷地試探、商量、附和、調節、避開容易引起誤會的話語和忌諱的內容,想法設法的取悅對方。日本人認為直言不諱的拒絕他人是不妥當的,所以在語言交際中盡量選用模糊表達,以避免傷害對方。
1 日語曖昧表達
1.1 省略主語
日本人的談話,即使說話人不全部說出,對方也會有共識,彼此之間可以互相理解,然而在與外國人交際時容易產生混亂。特別是,日語中常見的“省略主語”現象,根據國立國語研究所195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日語口語會話中,無主語的句子占總體句子數量的74%左右,由此可見主語省略之頻繁。日本人很明白某句話或某篇話的主語是什么,但對于聽眾的外人來說,完全搞不清楚這段話的主語是什么,從而阻礙交流。如下面的一段話,每一句話都省略了主語。男:うーん、メール、(あなたは)確認はしといて。女:えっ?(メールが)屆いてませんけど。男:じゃ、(私は)急いで送るよ。女:(私は)すぐ見ておきます。日語主語所省略的內容必須依據交際時具體的場景和上下文來進行判定,這對文化背景相同的日本人來說或許問題不大,可對于日本文化背景知識不足的外國人來說,言語行為中隱含的信息,即省略的是誰或是什么有時候難以捕捉,進而造成誤讀或溝通障礙。
1.2 間接語言
日本社會格外重視話語中的言外之意。日本人交際時經常通過間接言語行為傳情達意,輕易不坦率的表明自己的態度,突出表現即是很少果斷的說“不”,取而代之的是“也許”,加之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來說明這個“也許”是拒絕的意思。如“考えてみましょう”日本人使用的比較多,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是“考慮考慮”的意思,但在日本,這句話相當于拒絕的代名詞。如日本人常說的“そうですね”,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話,表示“同意、認可”,但實際上,有時也會表示反對的意思。可見光從字面理解語言是遠遠不夠的,“說話聽聲,鑼鼓聽音”,話里有話,意在言外。
日語里表示否定的“いいえ”很少出現,日本人也很少說“不”,以免傷害對方的感情,讓對方難堪。比如跟日本領導申請工作的時候,如果要拒絕的話,答復往往是“それは難しい(那有點困難)”。
日本人一般不喜歡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是采用間接委婉的表達方式。一個中國銷售人員向人本客人介紹產品時,經常碰到類似下面的情形,日本客人經常不停的點頭稱是,還會說些“すごいですね(太厲害了)、なるほど(的確)”等贊揚的話,然而最后日本客人卻是彬彬有禮的鞠一躬,沒買產品就走了。
1.3 模糊表達
日本人愛用具有模糊功能的詞語。如日本人要買兩個蘋果,會對店員說“りんごを二つほどください(給我兩個左右的蘋果)”這種說法在漢語里是不成立的,但日本店員能心領神會,明白是兩個,不會反問是一個或是三個。如你問一個日本人喜歡什么顏色,他可能會說“黒とかが好き(喜歡黑色之類的)”。
日語中經常使用“はい”“ええ”“うん”等輔助語言來隨聲附和,向對方傳遞“自己正在仔細聆聽談話”,但并不是傳遞自己的意見。如下面的一段話,男:あのう。女:はい。男:すみませんが。女:はい。男:ここはセンターの受付ですね。女:はい、そうですね。其中“はい”表示注意到你在跟他說話。另外,當一個日本人不準備接受某種建議或要求時,他總是為了盡力保持表面上的和諧,為了使自己和對方的臉面而說“はい”。這個是似而非,曖昧不清,讓人難以理解的“はい”,往往會使外國人產生一種錯誤的結論,覺得已經得到了某種形式的承諾,從而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讀。
2 曖昧表達產生的文化根源
2.1 稻作文化
日本文明起源于農耕文化也就是稻作文化。由于水稻耕作活動的需要,促使彼此之間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形成了一個集團。另外島國的地理環境,也使人群的活動相對固定。這樣形成的集團內部存在一種默契,通過“以心傳心”,而無需過多的語言,就可以使成員之間得到很好的理解。
2.2 縱式結構
中根千枝在《日本社會》一書中,提出日本社會組織的縱列原則,“縱式組織的社會集團強調自身的整體性,因而使社會形成許許多多的縱式系列”中根千枝強調日本集團中的“場”的概念。對于日本人來說,比起個人的意志、感情、優先考慮的應該是維持全體“場”的平衡狀態,使自己的意志融入其中。因此,日本人不鮮明的表態,而采用曖昧的表達。縱式社會結構組織十分強調“和”的精神,不明確的拒絕對方,說話留有余地,采用間接表達,注重隱喻表現,都是為了維持和諧,避免爭端。
2.3 嬌寵(甘え)心理
“嬌寵理論”是由日本精神科醫生土居健郎根據病例分析得出的。“嬌寵”指期待獲得對方的許可,而采取超過節度的行為。日語的曖昧表達是日本人心靈深處“嬌寵心理”的體現。省略主語、語義表達模糊不清都說明日本人對聽話一方有強烈的依賴,期望對方的體察和關愛。如日本人使用“いいです(好的、可以)”,并不表示完全的同意,而是希望對方能通過表情、語氣等因素察知自己的真實意圖,即“不可以”。
日語的曖昧表達,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這與日本本身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分析日語的曖昧性,挖掘曖昧表達的深層文化根源,對于加深認知日本文化,避免由于文化背景差異造成尷尬和誤會,促進中日各方面的廣泛交流和合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田一春彥.日本人の言語表現[M].東京:巖波書店,1988.
[2]宇田茂.日本人の曖昧さ[M].東京:巖波書店,1996.
[3]李朝輝.中日跨文化的話語解讀[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