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式日趨嚴峻,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就業指導 心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133-02
心態是心理素質的一部分,心態是一個人面對生活所產生的心情及自己對生活采取的態度。事物永遠是陰陽同存,積極的心態看到的永遠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極的心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當今時代是悟性的賽跑!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高等院校的年年擴招,教育逐步由“精英式”轉化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畢業的數量逐年增加,導致他們的就業形式日益嚴峻,造成他們就業難就好業更難的問題。我在高職院工作十多年,親身體會到了近幾年學生在就業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新思路、新對策、新方法。那么,新時期高職院校教師如何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了解高職院校大專畢業生的就業心態
現在的高職大專生還是抱著以前的那種心態,認為自己是堂堂一大專生,還怕找不到工作嗎?我才不會做那些所謂的低薪資、時間長、無規定假期的工作呢?我要去大城市做高薪穩定的職業。
最近我班外出實習的兩個學生就很失落的從崗位上回學校了,他們倆都是班上的干部,當時被公司應聘過去是以儲備干部的身份和網絡工程師的職務聘過去的,但到公司后,安排工作時都是安排在流水線工作,他們倆感覺有種受騙的感覺,心理感到很不平衡,要求馬上從公司回學校,再怎么給他們做思想工作,講公司的意途都沒有用。其實做為一個公司來說,從學校招聘的大專生,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即使要做干部,也得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及工作流程啊,不從基層開始又從哪開始呢?可我們的學生不理解。
其實對于企業而言,如果不重視細節的運營,用心浮躁,急功近利的話,那么很難有很大的發展。鄧小平同志說過:發展是硬道理,求快、求發展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愿,但如何做?這要求大家不論是做人、做事、做管理都應該踏踏實實。從實際出發,人大處著手,從小事做起,杜絕浮躁,因此要時刻牢記這樣一句話:做事為貪大,做人不計小。從我做輔導員親身經歷體會分析,現在的高職大專生大概存在以下幾種心理。
(1)大學生就業心理的不成熟。在就業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還是能認識到現在的就業比較難,但仍有一部分畢業生存在不成熟的就業心理,存在著攀比的心理,不想正視現實,在就業中習慣和自己身邊的同學進行比較,從而錯過了一些好的就業單位。
(2)就業過程中舉棋不定,存在觀望的心理。雖然有的學生已經有了意向單位,但仍然抱著等一下,看一看的念頭,這山望著那那山高,一拖再拖,始終不能確定,不敢邁步。
(3)職業定位不準,存在迷惘的心理。這些學生自身就業競爭資本相對較弱,又受到目前就業形勢壓力,因而處在消極等待的狀態,求職沒有明確的目標,更沒有達成書面的計劃。
2 分析產生以上各種就業心態的原因
據調查,高職院校97%的大專畢業生都在為就業而擔心,他們焦急、徘徊、彷徨,那他們的癥結究竟何在?據對學生的調查和了解,“是否有好的職業設計”,“就業準備是否充分”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大問題。大學生如果不能對癥下藥地消除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席,不能基于職業規劃很好地塑造核心競爭力,不充分做好就業準備,就業的難題就將永遠如同一座大山阻擋住他們所有的出路。問題的癥結與以下方面有密切關系。
2.1 就業指導課教師存在的問題
就業指導課一般是在大學生畢業實習前一期開設的,可一般的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教師在就業指導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方向。
(1)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乏連續性。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大多數就業指導老師還是能夠認識到就業的重要性,但缺乏對就業指導目標的深層思考。部分就業指導課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求職的經歷,無法體會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求職就業的艱辛,也只能從書本上、網絡、新聞等渠道,了解掌握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無法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又由于就業指導課大部分都是在課堂上進行,沒有與企業接軌,又不太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不能對畢業班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就業指導體系進行指導。
(2)在就業指導上缺乏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就業指導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了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了解國家就業方針政策外,還需要經常進行市場調查,了解企業需求,用社會實踐經驗和系統的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知識,來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而當前的職業教育中這種外出學習,市場調研的機會并不多,因此,這些教師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顯得力不從心,同時,課堂上隨意性大,形式和內容比較分散、單一、針對性差。一般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收集需求信息、傳授擇業技巧,停留在向學生強調“降低就業期望值”“講誠信”“不做假簡歷”這些空洞的說教上等方面。不能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求職方法與技巧,更談不上有效地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設計和個性化的指導了。
2.2 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準備不充分
從多次的大型招聘會上我了解到,大專生的專業學習重要,就業準備也同等重要。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多,就業準備不充分應該是其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凡是就業準備充分的學生,沒幾個感到就業難的。職業院校的大學生,沒有響亮的文憑招牌,你只有在技能上下功夫,這樣你就會擁有比別人更多就業的機會,而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缺乏以下準備。
(1)缺乏工作的責任心,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
(2)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從基層作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價幾何?
(3)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不過關。
(4)缺乏溝通能力與推銷自己的能力。
(5)專業學習不扎實,沒有鉆研精神,同時也沒有一技之長。
(6)缺乏市場的競爭意識。
2.3 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不重視或自己本身指導能力不夠
其實,大學生產生的許多心理癥結問題都是師源性的,是因為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我們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老師都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知識、經驗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無法得到保證與提高。尤其是輔導員和就業指導教師要加強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一個自身都有心理問題的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又怎么帶出一群心理健康的學生呢?
正是由于上述這些原因,讓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缺乏了對市場的了解、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不自信或自負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就業。
3 如何調整學生的就業心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其實求職就業打的就是一場心理戰,嚴峻的就業形勢、父母的期盼、同學的攀比、用人單位的歧視、學校對就業率的嚴格要求……一連串的因素匯聚成一股合力,一次又一次地考驗著我們大專生的心理防線,求職就業與其說是一場技術戰,不如說是一場心理戰。要想在這個戰場上獲勝,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有一顆足夠強大的的心臟去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去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嘲諷、歧視和冷漠。
3.1 培養一批心理素質極高的輔導員和任課教師隊伍
現在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基本上是全程跟隨學生,要想讓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就業心理,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建立一個以提高心理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統帥各科教學活動的總綱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線,使其與其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形成一種協作效應,從而構建一個由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統一的全新的課程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活動之中,理論理系實際,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各科教學的現狀,又有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同時也解決了大學生如何看待就業的問題,這是帶動大學生身心素質全面與和諧發展的根本途徑。
3.2 從大一開始就給學生灌輸求職就業的理念和對待事情的一種積極心態
求職并不是面試那幾分鐘的事情,它是一個全面準備的過程,理論上的、技能上的、心理上的來自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都必須過早的開始,要不然,真正要上崗的那一舜間再去做這事工作就好象是病急亂投醫一樣,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3.3 課程建設與市場結軌
學校開設課程一定要與市場結軌,讓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學習,能用學到的一技之長為今后的就業做準備,這樣也為學生的就業換來了信心。
其實,工作中無小事,要想把每一件事做到無懈可擊,就必須從小事做起,付出你的熱情和努力。我班的一個學生小魯,是學生會的副主席,在校表現優秀,成績也好,通過自己的努力還獲取了計算機應用的本科文憑,可就業時,他找的是一份網絡營銷的工作,當時班上很多同學就在講,在校那么優秀,走出社會也就如此,只不過是做了一名網絡營銷員而已,他家里也覺得在校讀大學幾年是白讀了,很不理解,這個學生自己當時也感覺心理不舒坦,內心在不停的掙扎,但他沒有放棄,仍然憑著自己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公司負責的責任心堅持下來了,二年后,他和我們交流說,幸好有了當時的執著與堅持,現在自己是一家網營公司的老板了,憑著自己學的電子商務知識經營,公司起色很大,營利也不錯。
誠實守信、吃苦耐勞是一種傳統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情緒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最浮淺、最直觀,最不用腦筋的情感反應。在所有的老板心目中:誰是最忠誠的,誰才有責任感,誰才是最可靠的,工作不是為了虛榮,誰笑在最后誰才是羸家,希望我們職業院校所有的大專生都能用樂觀態度來學習、生活,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就業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覃彪喜.求職從大一開始[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
[2]鄒小榮,王柞橋.談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J].教育與職業,2005(4).
[3]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全集[M].群言出版社,2004.
[2]拿破侖·希爾.人人都能成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