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留學生
從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后,田原已經打算出國繼續深造,為此她申請了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簡稱DAAD)的獎學金,由于大學畢業的時候申請還沒有通過,為了生活,田原就暫時在北京找了一家設計公司上班,做了一名設計師。一天,還在上班的田原接了一個電話,是DAAD的人打來的,對方在電話里讓田原找個地方先坐好,接著,田原聽到了獎學金被批準的消息。田原說,自己當時“特別特別高興”,她興奮地坐在轉椅上使勁兒往后一仰,看到身后窗戶外的天空掛著一道彩虹。
就這樣,田原來到了柏林,作為唯一的中國留學生,進入白登湖藝術學院繪畫系攻讀碩士。德國藝術教育很松散,教授也只是偶爾來一下工作室,田原的德國同學為了謀生,大多數都在外面做兼職,因為有獎學金的保障,田原就成了全系最勤奮的學生,天天都泡在坐落于柏林市中心公園的工作室中埋頭創作,100多平的房間里經常只有她一個人。每次教授來,田原總是交給他一大摞畫,不到半年,她就成為了系里的明星學生。后來,田原憑著一手漂亮的銅版技術,進入了當時一個著名的銅版畫工作室,為約爾格·伊門道夫(J?rg Immendorff)、弗蘭茲·阿克曼(Franz Ackermann)等大師工作。讀完碩士,田原開始攻讀“大師生”,那個時候,在柏林已經有畫廊在代理她的作品,還做了展覽,可以說,她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個藝術家的條件。
從經理到老板
2004年2月份,一個叫亞歷山大·奧克斯(Alexander Ochs)的德國人在798開了一家畫廊,叫空白空間,他在德國因為收藏了田原的作品而結識,所以在北京休假的田原就來到空白空間幫忙。那個時候,整個空白空間除了亞歷山大只有田原一個人,原因是這個嚴謹的德國老板脾氣太大,員工做了不久都走人了。
雖然有過和畫廊打交道的經歷,但是畫廊的經營卻是田原沒有接觸過的,這些對她來說都非常新鮮,再加上當時畫廊急需用人,田原決定留下來在畫廊工作。從2004年一直到2008年,每個展覽都是她具體操作,從布展到開幕,從包裝到銷售,畫廊的每一個流程她都承擔下來,內容之細,甚至包括怎樣做標簽和列名單,這4年的時間,她已經從一個藝術系的學生,成長為一家畫廊的經理。而亞歷山大也對這個得力助手不薄,剛開始的時候便給了田原一些畫廊的股份,到了2008年,田原已經擁有空白空間一半的股份,成為了一名合伙人。
在5年的時間里,空白空間在藝術圈越來越多地獲得了認可,畫廊的口碑越來越好,但是讓外界意外的是,2008年,田原和亞歷山大和平分手,或者再準確一點說,是亞歷山大離開了空白空間,留下田原獨挑大梁。對于這件事,田原說原因很簡單。起因就是亞歷山大覺得798的環境不如以前,堅持退出,而田原覺得不必操之過急,可以等到12月房租合同終止,于是她勸亞歷山大給她半年的時間找房子,而亞歷山大卻不答應,說要做的話你自己做吧。現在想想,田原覺得自己那個時候因為年輕,所以有些意氣用事,就一口答應下來。于是,亞歷山大把空白空間交到了田原的手里,31歲的她就這樣成為了一家畫廊的老板。
獨挑大梁
也許是注定要做這份工作,剛接手的田原非常幸運。2008年的時候,因為經濟危機,整個畫廊業都人心惶惶,在798的房租到期后,田原決定把畫廊搬到草場地,她幸運地避開了那個最艱難的時期,用了半年的時間裝修新空間。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當時都以為空白空間就這樣關門了。2009年5月18日,空白空間舉行了在新空間的第一個展覽,名叫“Domus收藏展”,展出了一位美籍華人收藏家收藏的丁乙、方力鈞、達明·赫斯特、劉小東、楊少斌和張曉剛等人的作品。大家這才知道,原來空白空間重新出發了。
但是,田原和亞歷山大并沒有終止合作。當初租下草場地的空間,田原本來只想租一樓左邊的展廳和二樓,但是因為喜歡這個地方,就把右邊的展廳也一并租下。她又找到亞歷山大,問他有沒有興趣再回北京,一起利用這個空間,各自經營。亞歷山大考慮了3個月,等到看到裝修一新的大展廳后答應了下來,開了一家新畫廊,就叫Alexander OCHS Gallery。
一個屋檐下,兩家畫廊各自為營,這個選擇看似不錯,但是田原卻在最開始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與亞歷山大使用一個團隊。因為在一起共事了很久,所以亞歷山大已經習慣把田原看做畫廊經理,很多經營工作也還是找她來做,包括展覽和銷售。
而在另一方面,自打來到草場地的第一天起,田原的心態已經變了,既然是自己的畫廊,那么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繼續幫助亞歷山大并共用一個團隊,已經影響了空白空間的經營。于是在后亞歷山大溝通后,田原的團隊不再涉及他的業務。2012年7月份,亞歷山大的畫廊完全撤出了北京,田原把右邊的展廳自己租下來,擴充了畫廊的面積。
作為一個畫廊老板,田原從2009年開始改變了空白空間之前的定位,著重于年輕藝術家的發掘。她承認,代理年輕藝術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為他們變數很大,中途退出的大有人在,這會極大地損害畫廊的口碑。為此田原拿出了大量的時間和耐心和藝術家溝通,及時地支持他們的創作。因為有了自己的團隊,田原的工作比做經理時要輕松一些,但是內心的責任不一樣了。由于講求細節的個性,她還是會參與每個展覽,包括布展,每個作品怎么上墻她都會在場。她說,這是熱情所在。也正是因為和團隊一起的努力,空白空間做了很多反響不錯的展覽,并活躍于各個藝博會中。在采訪的第二天,她馬上就要飛到紐約,參加那里的軍械庫藝術展。
田原說,自己是個沒心沒肺的人,所以心態特別好,也不覺得有特別艱難的時刻。其實當你見到她就會明白,隨和簡單的個性讓人感到舒服。采訪她的時候還是初春,室外的溫度依然很低,在畫廊的二樓,田原就穿著一件短袖T恤,戴著一個大圍巾,穿著一條休閑褲,感覺就像在她家做客一樣。最后,她告訴我,在她11歲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她就決定,長大以后要自己有個房間,里面掛滿了畫,那時的她還沒有藝術品和畫廊的概念,她說,其實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