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法國人的新潮想法
1900年,北京正處于“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期,兩個法國人邦扎和佩拉蒂在現蘇州胡同開辦了一家3間門臉的小酒館,這就是北京飯店的前身。第二年遷到現東單菜市場隔壁,并掛上了“北京飯店”的招牌。后來,他們將飯店盤給一個意大利人盧蘇經營。兩年后盧蘇根據飯店發展需要,便在王府井南口建起一座五層紅磚樓(即現在的新大樓舊址)。1907年轉賣給中法實業銀行后,北京飯店又于1917年建起了7層法式洋樓,即現在的北京飯店B座,B座的建筑風格采用十七世紀法式建筑格調,建筑內部突出了法式豪華、浪漫的風格。“七七事變”北京淪陷。1940年北京飯店開始由日本人占據,1945年由國民黨接管。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給北京飯店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開始跨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1954年建成C座,該建筑集當時古老建筑藝術之大成,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五樘包銅鏤花格的宴會廳大門前,十二根繪滿穿枝西蕃蓮的大圓柱和五盞造型奇特的大宮燈,把西樓前廳裝點得莊嚴肅穆,金碧輝煌。A座于1974年落成,是當時首都最高的建筑。2000年經過改擴建后又在B座后面新建了一座集商務套房及康樂設施為主體的E座。

應當說,當時兩位法國人的想法在當時很“新潮”,甚至可稱得上“與國際接軌”。19世紀初,西方國家曾經出現過一些大飯店,被稱為“Grand Hotel”,它們建筑豪華,裝飾高雅,只有達官顯貴、富商巨賈才能住這種飯店。另一方面,那時在鄉鎮和農村還有大量的客棧,這些客棧設施簡陋,有的甚至讓客人擠在一起睡覺,吃的也只是家常飯。西方人稱其為“Inn”。到了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經濟空前繁榮了,火車、輪船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出現了,商務活動空前發展了,旅游業開始興起了。對于廣大商人和旅游者來說,“Grand Hotel”不適用,它們太奢侈,而且門檻也太高,“Inn”又太簡陋,連一些基本的設備都不具備。因此,人們需要一種既能提供舒適、周到的服務,價格又比較適中的飯店。傍扎和佩拉蒂的想法不僅適應當時這股世界潮流,而且更適合中國的實際需要。
當時北京城內私人旅館很少,供一般行人食宿的客棧、客店大都設在城外,它們設備簡陋,往往是一房一炕,一炕睡四人。客棧沒有飲食供應,只能代客去飯館購買。此外,還有設于城門附近的騾馬店,它們以來往北京運輸的大車夫為服務對象,這樣的騾馬店當然很簡陋。不過條件最惡劣的還是“雞毛小店”,這種小店每晚只收五個銅子兒,投宿者只是免去露宿之苦而已。因為長期的閉關自守,更由于長期的內亂與外侮,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了抑制,因而直到19世紀下半葉,中國也只有客棧性質的“客店”和“館驛”,現代意義上的飯店一個也沒有。而傍扎和佩拉蒂想建現代飯店的想法,正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

北京飯店的開業標志著北京有了第一家新式飯店,隨后,六國飯店、三星飯店、寶珠飯店、長安春飯店、東方飯店、中央飯店以及西山飯店、華東飯店、德國飯店、威爾根飯店等相繼開業。可見,北京飯店的開業,不僅標志著北京有了第一家新式飯店,而且大大地推動了北京旅游業和飯店業的發展。
歷經一個世紀洗禮的現代居所

如今,擁有700余套現代化客房、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的北京飯店已經發展成一座成熟的商務豪華型酒店。飯店擁有風格各異的客房近七百余間。皇帝套房以故宮為設計藍本、再現明清皇族起居會客的尊貴氣派;名人下塌客房意境幽深、思緒萬千;商務套房方便快捷;故宮景房將皇邸盡收眼底,豪華標間高大寬敞、舒適溫馨……行走在酒店內部,很多舊照片展示出了飯店的變化和發展。
北京飯店聚集了全球的美食,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譚家菜,清末明初官僚譚宗浚父子始創的譚家菜,迄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是唯一流傳保存下來由北京飯店獨家經營的官府菜。譚家菜自流入社會后,名噪京華,曾有“食界無口不夸譚”的美稱。到了三十年代更是聲名大震,當時的政界、財界、文化界名流都以品嘗譚家菜為快。譚家菜的口味南北皆宜,講究原汁原味,用料精細。三百種菜肴中,以烹制海鮮味最為有名,其中“燕翅席”,是譚家菜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