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古鎮作為一個文化旅游項目可謂是風生水起,全國各地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鎮先后被開發成旅游景區,競爭隨之加劇,大家都在一窩蜂的做起了“客棧”、“民間手工藝品”、“傳統藝術表演”等旅游項目,這其間同質化成了古鎮景區發展所不能不面臨的問題。
一些聰明的投資者發現,旅游對文化的融合,就是要找到合適的業態,文化通過業態表達出來,業態也包括建筑形態和自然生態。把文化通過業態表達出來的過程,就是將文化打造成一個旅游產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往往走在最前列的便是“住”,也因此促使一批精品酒店走向主題化,這其中以禪文化為代表的一些精品客棧的崛起,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古鎮文化項目的又一“藍海”。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半間房也能開客棧,”這讓很多前往各古鎮旅游的人們充滿了怨念,“現在看到的最多的是亂哄哄、鬧嚷嚷的人流,住的也不踏實,既無法讓人懷古,又難以讓人尋覓人文精神。”文化的傳承是在一個大的區域內進行的,因此,在同一個地區出現同質文化不足為奇,但這不應該成為古鎮旅游景區同質競爭甚至重復規劃建設的借口。
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古鎮仍然是以避世最佳場所般存在,每逢節假日,人們習慣于拖家帶口在古鎮找一處僻靜之所,小住個一兩日,短暫的拋開塵世煩憂,這也是古鎮融匯禪文化的先天優勢。禪修之道始于修止,“止”是寧謐的開展,“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擁有一個修身、養性、治心、怡情的寧靜之所,是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古鎮本身的祥和、寧靜似乎正在慢慢被禪文化主題酒店帶回這些文化故里。隨著禪文化介入到古鎮客棧中,古鎮住宿的供需平衡正在被無形打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推門入凡塵,進門即歸隱”,古鎮中的禪酒店與外界雖一墻之隔,卻恍如隔世,在房間中找一處心曠神怡之所,泡一壺普洱,慢慢品著,讓時間在靜心、修心、養心中凝固。大熙法師說:“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個冷暖自知的過程,而在泡茶的過程中也是有一個冷暖自知的過程,這兩者之間有某種契合,那是類似修持禪定的體味。品茶的過程中完全把禪作為一種生活來體現。”跳脫出城市的鋼筋水泥、車水馬龍,源自自然、沒有儀式就是對隱逸之貴最好的理解。用“禪”修的智慧讓所有追求心靈寧靜,夜伴鐘眠,晨起早課,覽寺廟,食素齋,抄經書,給旅客心靈上的安撫,是社會精英享受生命的理解。
就讓我們趕快收拾行囊,尋找古鎮中一個充滿禪味的客棧,用充足的休息幫助自己更好地參透禪意吧。距上海不到90公里有一處古鎮,名曰西塘,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吳根越角之稱。古稱胥塘的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上廊棚清一色的黑瓦蓋頂,連為一體,綿延不斷,催人發思古之悠情。古河道旁的古居民宅重重疊疊,儼然是一派古風猶存的情調。

滬杭線上的禪意濃濃
禪文化主題酒店賦予古鎮的又一生機
很難想象在繁華綺麗的滬杭線上,還會保存這樣的一個民風淳樸的古鎮,依舊是一拱如月的石橋,依舊是槳聲四起的流水,依舊是青瓦灰墻的人家,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西塘的文化核心是“善”,這與禪宗所倡導的與人為善有著莫大的淵源,民風由禪而善,客棧則是由善而禪。在位于乾隆皇帝御筆所題的著名景點“圣堂”內,西塘般若禪文化主題會所(精品客棧)悄然成為這片最核心景點內的一抹亮色。
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
從塘東街景區側門進入,拐進燒香港北街,弄堂口一棟白墻墨頂的房子赫然而立,此地遠離酒吧街的喧囂,又沒有塘西街摩肩接踵的游客群穿梭在并不寬闊的街道上,酒店外墻的青灰大面積脫落,露出了斑駁陸離的磚石結構,似乎在向每一位靠近它的人訴說著它的過去,又似乎在用這樸質的外表告訴我們世上最大的法則是自然法則:“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青石門柱早已被歲月侵蝕的失去了本色,舉頭三尺兩個大字“般若”安靜的提示我們,這是一家禪文化主題客棧。
客棧前身本是一家大戶人家的宅院,非常講究曲徑通幽,小小的門口進去是一個一米見寬的天井,然后才是內堂的大門,因為古鎮西塘很小,臨河或面河的寬度十分有限,水鄉的宅院十分講究與河相鄰,所有的民居建筑都與河道成垂直關系,而街道與河道又幾乎平行,因此宅院與街道也就有了垂直關系。空間小,地就貴,一家緊挨著一戶。既然在街面不可能占有很大的寬度,宅院也就只能向縱枰方向發展,成為狹長的條狀。如果用西塘人的話來解釋這現象,那就是屋“長”意味著主人的福氣,房屋的壽命也長,十分吉利。
也許是這家客棧的老板是虔誠的佛教徒,又或者他特別的喜歡泰國小乘佛教文化,從酒店的命名上就不難看出,般若即是大智慧,佛教中用以指如實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與一般的智慧相區別。般若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圣。酒店大堂到庭院水榭再到客房,我們隨時都能在手邊發現“白象”,在不起眼處找到佛家謁語,無一不充滿著佛經里的般若大智慧。大熙法師所說的禪修不是一味的在禪堂中靜坐,應該把禪的理念應用到生活中去,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


輕梵香緩烹茶聆竹影享月華

般若的五重智慧被拿來命名主建筑內的五間客房,分別是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屬般若,這五個般若所包涵的智慧是不斷遞增的,同時也是被包涵與包涵的關系。每間客房的陳設都是根據其名字進行量身打造,希望通過這些陳設告訴人們禪智慧的五重啟蒙境界,而具體如何參悟,就要看個人的領悟能力了。
小編下榻的是一間名為“文字”的客房,顧名思義即悟道以后所有的智慧都自然的流露出來,這是一間一室兩廳的復式,透明玻璃門與大落地窗正對著庭院,一扇畫著墨竹的屏風與落地窗間,擺放著一套核桃木桌椅。小編一下午的光景就是在這張椅子上度過的,把玩著青瓷茶杯,品著濃醇的普洱,看著窗外的飛雪,心中剩下的只有靜。
屏風背后則是一副大大的釋迦摩尼木像,佛像面對的是一個稍微大一些的廳,一個臥榻,一張方桌,繡著白象的靠枕,布袋佛的畫像,銅質的坐佛雕塑,所有器皿上都雕刻著不同韻意的佛家圖案,這里幾乎是一個小乘佛品展廳。二層的閣樓便是臥房,當關閉除天窗外的所有卷簾,昏暗的房間中,一縷光束從天而降,仿佛打開了人世間的混沌,這個世界一下子明了了。一剎那重拾起內心曾經的夢想,曾經的那份靜謐和虔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佛家的文化,同時也是內心安靜和獨白的菩提樹。
酒店還有兩間名為“明心”“見性”的大套房游離在般若主建筑之外的另一套古宅中,這所小別院擁有獨立的院子和露臺,猶如一朵浮萍雖無根卻與生命之源有著扯不斷的牽連。酒店負責人說,希望住在這里的人能夠真正觸碰到“真如心”的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