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諸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沖突,對產學研的合作教育式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主要利益主體間存在的矛盾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針對相關的利益沖突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政策原則。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利益沖突;對策研究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將用人單位和高等學校聯合培養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中提到的高等學校主要針對普通的高等學校,其他的民辦學校、成人高校也進行了相應的合作式培養,本文暫未涉及。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用人單位包括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科研機構以及各類工礦企業等,下文多以企業代替用人單位進行相關的內容研究。產學研合作式教育中的利益主體主要有教師、學生、高等院校、用人單位以及政府等,其中高等院校、用人單位及政府最為關鍵。本文將高等院校、用人單位以及政府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經濟利益沖突
1.目標取向上的矛盾與沖突
高等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上不盡相同,企業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經濟投入獲得所需產品的經濟效益,如若在產學研的合作教育過程中不能帶給企業相應的經濟利益,勢必影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高等院校參與合作式教育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社會與高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新體制,從而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需要解決企業中的生產技術問題,還應該做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創造和繼承,實現人才培養的學術價值。然而企業的經濟利益往往與學術價值存在一定的矛盾,高等院校與企業屬于不同的社會機構,有其各自的運行規律,在管理體制上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有效解決這些矛盾是成功實現產學研根本目標的難題。
2.矛盾沖突的主要方面——經濟利益
產學研合作式的教育培養模式是需要高等院校與生產部門共同參與的教育教學培養模式,所以教育過程中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參與,任意一方缺乏相應的積極性,勢必對產學研的合作式教育培養帶來不利的影響。產業部門有責任和義務與高校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有義務承擔學生學習及實習過程中產生的部分甚至全部經費,高等院校的主要責任則是利用企業的育人條件與環境,不斷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不應該過分擔憂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經費問題。但對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政府,對企業的約束力比計劃經濟背景下相對較弱,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更大的經濟利潤,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并非其最終目標。所以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高校與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缺少共同的義務和責任。在此情況下開展的合作式培養教學就會出現種種阻力,這種阻力主要集中在經濟利益方面。
二、產學研教育下企業的經濟收益
企業參與產學研教育是為能夠獲得高素質的應用人才,進而通過高素質的人才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企業引進高素質人才的收益是指人才為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知識水平越高,相應的技能更嫻熟,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就會越大。企業所得收益還可分為遠期收益和現期收益,前者需要企業人才經過一定的時間訓練才能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效益,而后者人才到企業后會隨即填補空缺崗位,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效益。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往往對現期收益則更加感興趣。
企業引進相關人才同樣需要一定的成本,對引進人才的成本分析大致分為預防費用、培訓費用、招聘費用以及工資。企業在參與產學研的合作式教育活動中同樣要進行收益和投入成本分析。一般來說,企業參與產學研的合作式教育活動獲得的收益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高校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產學研的合作式教育要求學生在校進行一定的理論課程學習之后,需要進企業完成一定的生產實習,然后繼續返回學校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在這一階段中學生沒有一定的工藝技能,在企業實習期間只能作為普通勞動力為企業所用,而且企業還需要安排相應的接待人員負責管理等工作。第二個階段是參與產學研合作式教育的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參加工作,在此之前學生一般在企業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習訓練,對于整個企業的生產有所了解,對于實際遇到的問題較其他畢業生有一定的優勢,企業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
三、對策研究
如前所述,企業在參加產學研的合作式培養教育中缺乏一定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從而調節企業在參與產學研中的收益,進而能夠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政府在產學研的合作式培養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地位,政府推出的激勵政策對于調節企業的行為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而且有別于自由競爭的市場,它著眼于引導、激勵,既不是放任自流又非強制性的命令。政府部門能夠通過對教師、學生、高校以及企業的行為動機進行合理的分析,推出相應的激勵政策,引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參與者。政府制定的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政策還應當具有漸進性的調整作用。所有的激勵政策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它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根據多方參與者的利益要求,調節各方達到最佳的狀態。
參考文獻:
張煉.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沖突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04).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