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和欣賞唐卡
唐卡這一具有濃郁的藏民族特色的藝術,以其神秘與完美的獨特風格,征服了境內外無數收藏者的心。 藏傳佛教藝術,仿佛一直都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近年來,隨著“西藏熱”的不斷升溫,西藏的文物收藏也開始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廣泛關注。其中,唐卡因色彩亮麗、寶像莊嚴,具有高度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被稱為西藏佛教藝術的一朵奇葩。在近年的拍賣會上,唐卡精品也屢創拍賣紀錄,成為一大焦點。唐卡這一具有濃郁藏民族特色的藝術,以其神秘與完美的獨特風格,征服了境內外無數收藏者的心。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譯,是一種刺繡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彩色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藝術的珍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宗教色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公元617-846年),隨后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產生許多深受漢地繪畫影響的流派。
唐卡的出現和藏民族祖先的游牧生活密切相關,柔軟的唐卡不僅便于收藏攜帶,而且隨時可以瞻仰、贊頌祈禱,保佑部落和家庭平安,因此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信徒為了表示對佛法的誠信和尊崇,還往往花錢延請畫師作畫,并將它們布施給寺廟,以積累功德。加之各寺院的許多高僧以及喇嘛都是繪畫高手,他們也會自行制作大量唐卡,有的著名寺廟還收藏有皇帝御賜的唐卡,這樣日積月累,寺廟就成為“唐卡藝術的殿堂”。
唐卡的繪畫過程工序繁多,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一幅好的唐卡是畫師用心血鑄成的,是宗教熱情、毅力以及高度的工藝技巧的反映,它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遠在我們一般性的藝術欣賞之上。
唐卡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唐卡的內容都以表現宗教文化為主,純宗教內容的唐卡占了唐卡總數的80%左右,有表現佛、菩薩、羅漢、護法神、佛教建筑、宗教故事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還包括了藏族傳說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醫學、天文、歷算、文學、詩歌、戲劇、美術、民間傳說故事等等,唐卡在反映這些內容和題材時,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在以表現宗教題材為主的唐卡中,大多是諸佛、菩薩、祖師等均居于畫面的正中,而其它部眾、眷屬、各類護法等則以等同的份量分布四周,一切法物、供器、亭臺樓閣、奇葩異卉則完全規范化、圖案化、滿布一切空間,構圖極其飽滿、厚重。這和中國畫“密不透風、疏能跑馬”的畫面章法拉開了大距離。唐卡的另一特點是它的裝飾特色,幾乎所有唐卡必須加以紅、黃、藍三色邊飾。紅、黃二色飾邊多以色彩繪制,這種方法在民間沿用至今。西藏中世紀以后,則選用三色圖紋綿緞縫制組合而成,并在畫面上蓋以黃色絲幔和二條紅色“飛燕”。
唐卡的這種表現形式,不僅具有裝飾性與保護功能,而且還有文化含義:一說紅、黃、藍三色分別代表天、地、火,是構成世界的元素;一說代表天、地和地下三界。而一些唐卡還在下方另縫制一塊名貴錦緞,稱之為“殊地”或“天梯”,作為眾生有情超脫苦海、使之進入佛田的特別設置。
藏族藝術家為了繪制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傾其所有,因而唐卡繪制材料也十分講究。繪制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顏料,用這些顏料繪制的唐卡經歷幾百上千年后,畫面仍金碧輝煌,燦爛如新。唐卡用金的地方很多,而且藏族畫師對金的質量要求很嚴格,所用金粉都是純金。金經過磨制加工后,除可以描出各種豐富的線條、圖案紋樣外。金本身的成色也可以分為十多種色相。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還要用一種稱作“勒子(貓眼石)”的石頭在施金的部位反復磨擦出很多種層次。這些技法在其它畫種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有些唐卡經千年的煙熏火燎后,畫面雖然模糊,但用金繪出來的部分仍是閃閃奪目,價值自然不菲。
2006年,唐卡入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價值所在不僅限于繪制,還應包括織畫布、研磨顏料、裝裱等工序,是“工”與“藝”嚴密結合的整體創作。
唐卡的收藏
目前,對于唐卡收藏來講,其主要分為老唐卡收藏和新唐卡收藏兩類,老唐卡要通過風格、畫風、地域,題材,去判斷它的好壞,而不是簡單地看是哪個人畫的;而新唐卡的收藏要從藝術價值,工藝、形、色彩、精細度等方面去全面衡量。
尋找到歷史悠久、畫工精致的唐卡進行收藏,是很多藏家的追求,不過,對于價值不菲的古董類唐卡來說,新手最好謹慎進入。
初步收藏可以購進一些畫工精美的新創作唐卡,由于唐卡目前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收藏這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作品,是個不錯的選擇。
此外,西藏唐卡的收藏,還必須要對藏民的傳統習俗和藏傳佛教、藏族文化有較為深刻理解,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藝術賞析造詣,因此,收藏者要加強在這些方面的不斷學習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