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寨”這種制造方式以往只是被當作低端模仿,但“山寨”公司研發的產品已作為一種獨特的增值方式引起全球關注,尤其在尖端制造業、數字產業和創意領域。
英國發布的中國創新能力報告指出,“山寨”已成為中國獨特的增值方式和競爭力。同時,每天相當于5億美元的科研投入使中國在“吸收發展期”快速壯大。
說起“山寨”,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然而,隨著中國“山寨”模式的不斷發展壯大,全球已開始重新審視這種日漸成熟的增值方式。
不久前,英國大學與科學國務大臣大衛·維萊茨在訪華期間正式發布了《中國的吸收發展期:中國創新與研究,英中合作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這份由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簡稱Nesta)獨立撰寫的報告稱,憑借著驚人的速度和質量,“山寨”已成為中國獨特的增值方式和重要競爭力。
獨特的漸進性再創新
雖然很多時候歐美國家對待“山寨”的態度都是消極的,認為這是對知識產權的侵犯,但該報告的作者之一、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詹姆斯·威爾遜指出,世界應當承認這些技術、產品和產業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有價值的漸進性再創新。
面對全球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中國成熟的制造業網絡已經擅于快速地吸收新事物,適應新形勢,制造出樣品并完成市場調研。
“中國的科學發展雖然歷史較短,但學習能力很強。如果沒有這種漸進式的改進,憑空創新是不可能的。這是中間的一步,但不是最終的一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副校長韓榮典感嘆道。
報告稱,“山寨”這種制造方式以往只是被當作低端模仿,但“山寨”公司研發的產品已作為一種獨特的增值方式引起全球關注,尤其在尖端制造業、數字產業和創意領域。
“有特色的中國創新之路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無論是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最佳想法,還是通過‘再創新’來重鑄和重組這些想法。”Nesta執行總監杰夫·馬爾根表示,“一些想法是傳統研發的結果,但更多的是我們所說的‘隱形創新’,即生產和服務中的設計、流程和組織機構模型的創新,而非傳統研發所衡量的創新。”
中國仍處于“吸收發展期”
中國會成為全球下一個科學領跑者嗎?
早在2007年,威爾遜等人就合寫了《中國,下一個科學超級大國?》。時隔6年,他的第二份報告仍將中國定位于“吸收發展期”——“快速的跟隨者”。
他們認為,“吸收”仍是中國目前科研創新的主線,企業強大的快速吸收和再創造能力讓中國得以在全球知識和網絡中獲益。
“中國可以迅速地消化吸收全球最好的想法和技術,迅速地進行實驗并改善自己的研究質量和科研產品。這種快速的吸收再創造是中國目前的一大特色。”Nesta國際創新主任克里斯丁·邦德希望,歐盟政策制定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成功之道。
Nesta數據顯示,與10年前相比,中國占全球的科研產出比例由5%升至13%。而在全球研發力量方面,中國已占到了25%。
報告稱,英國和中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投入相當,但后者在創新發展方面的投入相當于英國的6倍。中國不僅每天在科研上投入相當于5億美元的支出,而且更注重提升科研質量、評估、效率以及軟性指標。
去年,中科院率先以水生生物所、長春光機所等下屬四家研究機構為試點,建立了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制度,引入產業界、社會界高水平專家和國際同行專家進行評議,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今年,這一評價體系的試點研究所將繼續擴大至15個左右。
因此,有些專家學者也將這種“吸收發展期”看作是厚積薄發的儲備期。
“這應該說是我國科研大發展的準備時期。我認為20年后,中國會成為繼歐美之后的第三個全球科技中心。”韓榮典預測道。
中國是一種機會
很多國外政黨都在強調中國吸收發展期的“陰暗面”。不過,報告指出,這種盲目的“中國威脅論”導致創新型企業對于中國提供的機會視而不見。
大衛·維萊茨也贊同報告中的觀點,認為中國是一種機會而非威脅。
他表示,中國將是英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先合作伙伴,英方愿與中國分享其在創意產業、信息數據、合成生物學、航天科技等領域的創新經驗。
該報告特別指出,2011年,英國在聯合發表科研論文方面已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二大合作伙伴,目前中英聯合資助的科研項目總價值已達4700萬英鎊。
報告還建議,中英政府應結合2016年“十三五”規劃和英國2015年大選后開支審查的契機,開展新一輪科研創新“5年計劃”。
“這個主意相當不錯,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耐心等到2016年。”維萊茨戲稱。(《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