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濟學家曾直言,真正的企業家一定是出自民營企業,他們思維活躍,時刻挑戰著固有的商業模式,一心想要創造價值。創新成為這些企業家的生存本能。
要么變革,要么死亡。在日趨激烈、瞬息萬變的國際化市場和技術競爭環境中,沒有任何人否認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創新,這個經常出現在商業管理類書籍中的詞匯,已成為企業家的重要標志。
不過,知易行難。現實中企業的創新并非一件易事。擁有大量企業家粉絲的經濟學家許小年曾做出這樣的判斷:對企業來說,只要還未到生死存亡的時刻,對于轉型創新這件事總是說得多,做得少。真正有意愿和有能力去做的企業畢竟是少數。
對于轉型與創新,業界也流行著一句話: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顯然,對于如何轉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仍只是停留在口頭說說的階段。轉型升級道路上的舉步維艱,令企業要么無心轉,要么無力或無處轉。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曾為我們重點揭示:創新如果停留在觀念、思想和制度上,如果沒有轉化為行動和結果,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當今的管理者們對創新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關鍵在于,該如何創新?
其實,細究起來,創新的主體不外乎兩種:來自政府的和來自民間的;而能激勵企業實施創新的,第一是源自企業內在的自發、自覺驅動,第二則是良好的外部環境的鼓勵和推動。
回望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創新力。往遠處說,有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的小崗村農民;有號稱“中國第一商販”的“傻子瓜子”創立者年廣九,他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出現的私營經濟代表,曾一度引發爭議。應該承認的是,正是他們當年的創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
向近處看,阿里巴巴、百度、京東、華為、小米、海爾……這些在行業內異軍突起并已成為或正在成為業界翹楚的企業,哪一個不是因為創新?不論是基于領導力創新、文化創新、戰略創新、產品創新,還是基于技術創新、人才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每一種創新的背后或許都是一條充滿風險和挑戰的成長之路,但這些創新,無疑又成為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二法寶。
從創新的驅動力來看,沒有什么比內心的驅動更能讓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當中。仔細梳理我們發現,很多后來成名的偉大企業家,在創業或創新伊始并非是赤裸裸沖著錢去的,而只是想實現自己的某種想法而已。比如出生于1984年的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他當時只花了一周時間建立的網站,不過是想作為哈佛大學學生交流的平臺。至于后來網站的火爆,則純屬意想不到。
在企業內部,一種鼓勵創新的寬松民主氛圍相當重要。百度首席產品設計師孫云豐曾表示,如果一個公司里有太多權威觀念,老板不喜歡,就不允許下屬反駁和交流,大量創新思維就會被扼殺在搖籃里。而如果上司和下屬之間可以平等討論問題,即使出現爭執也是拿數據說話,自然會孕育出許多新奇的想法。在百度的創新機制中,沒有士兵和將軍的差別,只是一群熱愛技術的人。
中國人向來講究中庸之道,有“槍打出頭鳥”一說。對人才的制度化激勵以及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仍不夠濃郁。因此,在企業的內部,打破以“層級”為特征的官僚組織結構,建立適合創業和創新的組織結構顯得非常重要。
企業管理者要在公司管理中引入培育創新文化的理念,使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像創業者一樣去思考和行動,并樂于進行帶點冒險的創新嘗試。同時,公司內部應有包容冒險和失敗的文化,管理者更要對員工的創新活動提供人才、資源、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支持。試想,一名員工倘若只求不犯錯誤、按部就班地完成手中活,他又怎能產生創造力?
除了發自企業內部的驅動與激勵,來自政府創造的寬松的政治與制度環境也相當重要。縱觀過去幾十年的改革,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凡是政府支持民間創新,樂意為創新營造開放環境的地區,民間創新就活躍,經濟發展也就充滿活力,典型如浙江溫州;相反,那些無視民間創新需求,創新活力受到遏制的地區,其經濟發展程度自然也可想而知。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常常擁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天然優勢,他們總是最能洞察市場的風向,也最能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規律。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公民或組織的首創精神,尊重其創新的成果,營造一種支持創新的社會政治氛圍,讓創新者充分發揮其創新才華。殊不知,創新不僅需要個人的智慧,更需要極大的冒險的勇氣和對社會的奉獻精神。
有企業家抱怨中國的產權保護制度,認為沒有產權保護,創新的沖動就會受抑制。事實也的確如此。相比創新,很多人更樂意跟風,風險小且收益大。有人開玩笑說,Facebook倘若當年是在中國起步,將無法獲得成功,因為少了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可能早被拷貝抄襲多遍。因為其在美國能受到嚴格的產權保護,才得以獨樹一幟并大獲成功。而這些,都是需要政府主導去完善和解決的問題。
有經濟學家曾直言,真正的企業家一定是出自民營企業,他們思維活躍,時刻挑戰著固有的商業模式,一心想要創造價值。創新成為這些企業家的生存本能。
當前,一大批已經基本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新興企業,正在向更高的戰略目標邁進。對這些企業來說,一方面要實現持續增長和繼續保持競爭的優勢,必須進行新的戰略變革和調整;另一方面,創新對于他們的意義,已不僅僅是贏得財富。
事實上,企業家們的創新實踐不僅僅在于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更在于激發著一個民族的創新活力,推動著現代商業文明的建設和整個社會的進步。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曾指出,“創造性破壞過程”的主要領導者和貢獻者是企業家。企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企業家精神”。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基于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創新,而這也需要我們的政府與社會給予企業家更多的支持與寬容。因為最終,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是企業創新與社會進步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