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收藏講究的是個“真”字,能把復制品做成一門大生意,不能不說也是一門藝術。事實上,一些海外機構正將深宮禁苑的珍寶化身千萬,走進尋常百姓之家。
去年5月17日,某藝術館主辦的“高仿真復制第一展”《溯本尋源》在深圳展出。152件秘不示人的“國寶”級珍品亮相,均為高仿真復制品,開展的12天售出100余萬元,超過其他所有代理商單次現場銷售紀錄。為推出藝術品復制的項目,該藝術館聯合日本二玄社等將價值數千元至數萬元的國寶級書畫復制品擺上貨架。業內人士表示,這不僅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中國藝術品復制行業一個絕好的橫斷面。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藝術復制品市場激活并被啟動。風行藝品將數字技術引入古代書畫仿真制作領域,對此各復制公司各有獨家技術,較難復制的繪畫,一幅約需一個星期。
20世紀30年代,德國人瓦爾特·本雅明探索機械復制技術時發現,真品具有一種“靈光”,這種“靈光”無法復制。時至今日,欠缺“靈光”的復制品已走入公眾的視野。在國外,藝術品復制已是成熟的市場。夏威夷火奴魯魯德一家專賣達利石版復制畫的“藝術中心畫廊”,其一年營業額達2億美元。美國最成功的華人商業畫家丁紹光,主要的收入并非原作,而是其遍布全球的工筆重彩作品絲網印刷復制品的銷售。
中國藝術復制品的市場巨大,當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人們的消費結構便發生質變。古人真跡藏在深宮不肯輕易示人,名人名畫在收藏家手中輾轉,一般人很難欣賞到,掛歷不能填補工薪階層墻上的空白,書畫專業認識學習研究見不到真跡。華辰拍賣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認為,現代數字技術為現代仿真復制市場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批量生產又為產業化提供了條件。
在中國,藝術品印刷復制剛剛起步,便已構成文化創意產業一個令人欽羨的圖景且潛力巨大。當前,中國藝術品的交易市場較為活躍,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隨著全球范圍潛在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形成,中國藝術品印刷復制也在成為世界藝術品復制行業的主要加工廠,不斷涌現從事藝術品復制的印刷企業,一些印刷企業復制的藝術品大量出口。中國在世界藝術品復制的“蛋糕”中,已占據相當的份額。但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龐大的文化藝術品資源看,這一市場依然有待開發。
在收藏市場,藝術品原作動輒千百萬元的成交天價,令眾多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而藝術復制品近年隨著文物古玩收藏的升溫不斷涌現,尤其那些獨存國寶的精致復制品,更招致藏者們爭相購買。復制品是藝術品的衍生品,隨著工藝進步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其觀賞價值同原作不相上下,至于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當然無法與原作相提并論。但對復制品的價值也不可一概而論,一些古代復制品流傳至今也就有了收藏價值,如古代書畫《洛神賦》《女史箴圖》等,即是原作泯沒情況下,靠后人臨摹復制得以保存至今的。由于復制品同原作相近,也是一種藝術品;故其用材、形體、工藝、風格……須與真品一致。因此,好的復制品同樣具有較高經濟和收藏價值。因復制者需要模仿原作的畫風、用墨、用紙和印章等,其繪制一幅復制品的用時、費工也許比原作還多。
業內人士表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復原性,決定其存世越來越少,在文物精品不可能讓所有收藏愛好者擁有的前提下,復制品的出現便滿足了不同層次收藏者的需求。據稱,那些有限復制的真正高等復制品,除具有觀賞學習的價值外,還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收藏和投資門類,其升值潛力極為可觀。而高仿真復制品的藝術價值,是由原作的不可接近性和高仿真品逼真的制作工藝決定的。真正有價值的仿真制品不僅擁有觀賞和收藏價值,且因其制作難度還有一定的增值空間。
伴隨收藏事業的發展,不同的復制品將愈來愈多。真正有專門序號和確保限量的高品質復制品,才可能經一段時日后有價值可藏。收藏者如何選擇也需眼力,如同收藏原作一樣,復制品也有升值不高和跌價的可能。業內人士表示,復制品是否具有一定投資價值,可從以下標準判斷:原作價值、復制技藝和名氣。故宮真品僅存一件,為博物院珍藏,這種價值連城的文物普通人很難擁有,便就具備原作價值和名氣。由此,高仿制技藝臨摹原物的形體、工藝、風格的高仿制品就可能具備一定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