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玩界,成化雞缸杯的傳奇名頭唯有宋汝窯器可以與其相提并論,為中國古瓷收藏者不可企及的追求。一來是數量少,據說全世界的流傳有序的雞缸杯僅有六只;二來是價位高,在明中期就被當成神器了。《神宗實錄》中提到:“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
1949年,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以千元港幣購得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傳為香港收藏界的識寶美談。但這并不是成化斗彩雞缸杯的真實價值,而是仇焱之的獨具慧眼。1980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拍賣會上,這件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拍出了528萬元港幣。1999年4月在香港的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元港幣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紀錄。成化斗彩雞缸杯為何能在拍場上風生水起呢?
成化瓷的藝術成就
成化雞缸杯用彩叫斗彩或豆彩,它是一種釉下青花圖案加上釉上多色的彩瓷。斗彩應該是明宣德時期發明的,在成化朝被應用的出神入化。至于為什么叫做斗彩,則是眾說紛紜,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應為通用專業術語。斗彩的畫彩工藝是繁復的,先在胎坯上用青花細線條描畫紋飾邊,再上白釉,如窯高溫燒成青花彩后,在青花紋飾輪廓內填色,再次入窯低溫燒成。釉土彩有鮮紅、油紅、嬌黃、鵝黃、杏黃、深綠、松綠、姹紫、孔雀藍等,一般用3到6種色彩。
成化斗彩的線條纖細,圖案畫工細致詳實,具有寫生趣意。圖案規整,以疏朗布局為主。紋飾中以青花勾勒輪廓然后填彩,其彩色緊守邊線,紋飾顯得精細生動。成化瓷紋飾常見有人物、花鳥、瓜果、山石、樹木等,線條輕柔,造型簡約。器物大多小件,以天字罐、嬰戲杯和繪母子雞的雞缸杯等最名貴。它們胎骨堅薄,釉色淡雅,輕盈精麗。
成化后斗彩瓷器不太流行,主要原因是嘉靖、萬歷時期五彩多受青睞。嘉萬時期的斗彩受到五彩的影響,加上胎體厚重,青花濃艷泛紫,圖案變的繁密,色彩傾向濃艷,與成化淡雅對比較大。反正都是熱烈色彩,人們就更傾向于艷俗的五彩瓷了。《明史》記載:“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罷內官燒造瓷器。”
康熙斗彩的復興
康熙皇帝是文功武全的一代明主,在實現了政治清明后,有了追求藝術創造的時間和經濟條件,他念念不忘歷史上的瓷器名品,有計劃地復制和學習經典之作,成化斗彩的典雅在康熙朝演變為艷麗清逸。接下來的雍正和乾隆二朝,瓷器精品如漫天燦爛的星辰,堪為精彩中國制瓷藝術的百年輝煌。康熙一個人的榜樣和影響,在雍正與乾隆這后二代見到了傳承,傲然挺立百年,是何等的了不起。
大英博物館中國廳和大衛基金會展廳分別在顯著的地方展示著成化的斗彩雞缸杯(圖1)和康熙斗彩雞缸杯(圖2),讓我們有了觀察實物的機會,來比較這二種極為類似的小杯子的細微區別。我們在多達十幾次觀看后,總結出一些心得,希望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成化雞缸杯以公雞、母雞、小雞覓食為主題,陪襯以洞石和花草。空間留白較多,轉動小缸杯,入眼的是一幅生動有趣的農家小院圖,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成化杯著色穩定,紋飾精致,線條細勁清晰;而且成化的公雞羽毛之上又覆以另一種色彩,形成復彩,使圖案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物質感,這一點有別于康熙雞缸杯的輕微卡通畫意。
成化皇帝少年多劫難,被立太子,被廢,又被復立,國恥父難,惡臣環顧。他經歷了危機四伏的少年,心智可能是停留在少年階段。然而,我們在成化皇帝最愛的雞缸杯的畫面中,看到的是柔和的天性和融洽的生活,讓我更愿意相信一種眷戀之情。
康熙的斗彩盡力模仿成化,施彩淡薄,填彩準確。全器紋樣以釉下青花勾勒,彩上再點綴上淡雅的色彩。康熙仿明成化斗彩雖然胎質很細,但少點玉質感,白釉不及成化的肥腴。康熙雞缸杯繪畫整齊,列如施紅彩時用平涂填色,而成化的著紅色用小筆有內及外點描,顯然康熙斗彩不及成化杯的筆意柔和,而康熙杯則少了點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