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藝壇耆宿葛墨安先生以篆刻名重于世,然而,觀其法書亦覺別具風采。
中國書法的學習自古有從楷書入手之說,學習楷書又有倡導從顏真卿書體開始的慣例。時下追隨顏體者不乏其人,然能脫其窠臼,自立門戶者廖若星辰。從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角度看,葛老堪稱習書者的一面鏡子。
葛書筑基顏體,上追六朝秦漢,下逮宋元明清,縱橫自造,獨標格調。“忽而似壯士斗力,筋骨涌現;忽而如銜杯勒馬,意志超然;時而鏗鏘近逼;時而飄逸遠去,乍顯還晦,得濃遂枯。”這是葛老法書給人的突出感受,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先生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用筆中側鋒并用,方圓兼施,沉雄蒼凝,縱逸飛動;結體險奇跌宕,妍麗多姿;篆籀意行之,如屈鐵枯藤,草韻揮之,似大鵬展翅,雖馳騁于規矩之外,又無不在法度之中,表現出極為強烈的旋律節奏。先生所以能在放縱恣肆中不見其亂,意志飛揚中不見其怪,實是他學古人著力于遺貌求神,蛻化生新所致。
葛墨安先生書法之所以有強烈的感染力,是與他對書法藝術空間的巧妙處理分不開的,先生書法從整體意識出發,點畫構字時,注重寫虛留白。與饒有趣味的虛處相對比結合的實處是道勁凝練,渾厚峭拔,婉轉多姿的線條。強烈而又和諧的虛實相生,黑白相生,使字體意態生動,精神聚會,整體氣象扣人心弦。和其他老藝術家一樣,葛墨安先生十分重視對傳統的借鑒和繼承。在書法藝術上,先生積數十載寒窗練就的筆墨功夫與豐富的生活閱歷、豐贍的學識素養溶為一體,抒發情懷,展現個性,寫就儀態萬千的書法作品。尤其是尺素扇頁和通景長屏的表現形式,更令人擊案稱絕,扼腕贊嘆。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葛墨安先生待人淳厚敦樸,不論同道、學生,不論尊卑均赤誠相待。人品高故書品不俗,在先生書法中,自然流露出一種超然物外,耿介不羈的氣度,凸現一種真誠直率的氛圍。先生藝品、人品博得同道交相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