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車
綠皮車快在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那是一個慢車和小站的時代,留下許多難忘的小事。
綠皮車的第一個記憶,是在1967年的元月,我和3個高中同學,背著行李卷,沿著山西榆次到陽泉的鐵道,向東行進。我們已經走了3個月,從四川西昌走到這里,還要走到北京去。沿著鐵路走,會有一列又一列火車,噴著煤煙,吐著水汽,從身邊“咣當咣當”開過去,好像從火車大煙囪里冒出的黑煙把天都熏黑了。天色暗下來時,我們走過一個小車站。一列貨車尾部的守車上,下來一個滿身煤灰的人:“上哪兒去?前面全是隧洞!”他把我們叫上守車。黑乎乎的守車,只有煤爐里的火光,照著我們的影子。走走停停幾十公里,到了陽泉車站。這是我們從西昌到北京全部行程中唯一的“坐車”經歷。多年以后,我寫了一首詩《一輛運煤列車的守車》,記錄了這次經歷:“瘋了!上來!/前面只有隧道沒有村莊!/他把我們四個捉上守車/明早的巡道工才不會/發現四個少年倒在路旁……他讓給我們一只火爐/遞給我們一飯盒湯/不給我們一絲笑容……他討厭我們卻伸出了手/朔風吹不滅的是善良/守車的小燈一閃一晃……別滿世界地亂闖!我們嚇得沒顧上道謝/也沒看清撿回四條命的恩人模樣。”
綠皮車的第二個記憶,是在成昆鐵路成都南站到甘洛站之間。上世紀70年代初,成都南到甘洛區間通車。最初開行的是慢車,而且幾乎沒有時刻表,也幾乎不需要買票。這趟列車開動起來,行如散步,喘著粗氣,噴吐煤煙,爬著大坡。現在看到關于印度的火車報道,我發現中國人還真是“文明”,就在那亂哄哄的年月,也沒人坐在車廂頂上。沒人買票,因為站臺沒有柵欄;沒人查票,誰想要擠過一節車廂,那是比登月還難的事情。車廂所有空隙里都擠滿了人。過道、廁所、行李架、餐桌上、座位下,水泄不通!上車下車的人都只能從車窗過,擠得實在喘不過氣,就趁著火車爬坡的時候,從窗戶跳下去,在道基旁跟著火車走一段,然后再爬進車窗。
綠皮車的另一個記憶,是在寶成鐵路支線——陽平關至安康的“陽安線”。在支線鐵路試運行時,我與兩位部隊的新聞干事到安康采訪,乘坐了試運行的支線火車。火車以超慢速前行,據說路基松軟,不能開快了。開行不久,列車停下來。一打聽,是前面有列車掉軌了。何時開車?誰都不知道。夏天的太陽勁大,烤得鐵皮車廂如同火爐。鐵路旁邊有一條河,河水清澈誘人。與列車員商量:“下去游一會兒,把行李放在你的小屋?”列車員想都沒想:“快去快回。”我們仨都穿一條短褲衩,光著身子跳進了河里。游得開心時,聽見汽笛響,火車緩緩地開走了。我們光著身子,奔進小站的站長室。站長急中生智,找來一輛拖拉機,載著我們3個人,去追火車,總算追上了。在事故發生地,兩列火車上的乘客,正在互換,改乘對方列車。那個倒霉的列車員坐在小站的站臺上,守著我們的行李,看見我們大喜過望!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7月29日,有刪改)
思維遷移
如今,火車已幾經提速。高速引發的變化,每個人都會有切身的感觸。然而,回望一下并不算遙遠的慢車時代,也許更會激發出我們的聯想與甜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