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向不知梵高其人其畫的人們介紹梵高時,往往自己就先激動,卻找不到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適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當,以李賀或王勃比其短命才華不一樣。我童年看到飛蛾撲火被焚時,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梵高,他撲向太陽,被太陽熔化了!
先看其畫,唐吉老父像畫的是胡子拉碴的洋人,但我于此感到的卻是故鄉農村中父老大伯一樣可親的性格,那雙勞動的粗壯大手曾摸過我們的小腦袋,他決不會因你弄臟了他粗糙的舊外套或新草帽而生氣。
醫生迦歇,是他守護了可憐的梵高短暫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他瘦削,顯得有些勞累憔悴。這位熱愛印象派繪畫的醫生是平民階層中辛苦的勤務員。梵高筆下的迦歇,是耶穌!郵遞員露林是梵高的知己,在阿爾的小酒店里他們促膝談心直至深夜,梵高一幅又一幅地畫他的肖像,他總是高昂著頭,和帽箍上奪目的“郵差”一樣一絲不茍,他為自己奔走在小城市里給人們傳送信件的職業感到自豪。露林的妻子是保姆,梵高至少畫了她五幅肖像,好幾幅都以美麗的花朵圍繞這位樸實的婦女,她不正處于人性美好的花朵之間嗎?他一系列的自畫像則等讀完他的生命史后由大家自己去辨認吧!
梵高是以絢爛的色彩、奔放的筆觸表達狂熱的感情而為人們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對象外表的美,梵高愛的是對象的本質,猶如對象的情人,他力圖滲入對象的內部并占有其全部。印象派愛光,梵高愛的不是光,而是發光的太陽。他熱愛色彩,分析色彩,他曾向一位老樂師學鋼琴,想找出帶有色彩的音樂,他追求用色彩的獨特效果表現內心的狂熱,用明亮色彩表現引人墮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我從青少年學畫時期起,一見梵高的作品便為之傾心,此后一直熱愛他,到今天,這種熱愛仍無絲毫衰退。我想這吸引力除了來自其繪畫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熱的心與繪畫對象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的作品能打動人的心靈。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結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風景、靜物中也如此。古今中外有千千萬萬畫家,當他們的心靈已枯竭時,他們的手仍在繼續作畫。言之無情的乏味的圖畫多如牛毛,但梵高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表露出他的心臟在跳動。
無數杰出的畫家令我敬佩,如周方、郭熙、吳鎮、仇英、提香、柯羅、馬奈、塞尚……我愛他們的作品,但并無太多要求去調查他們繪畫以外的事。可是對另外一批畫家,如老蓮、石濤、八大山人、波提切利、德拉克羅瓦、梵高……我總懷著強烈想了解他們的血肉生活的欲望,鉆入他們的內心去,特別是對梵高,我愿聽到他每天的呼吸!
(選自《吳冠中散文精選》,有刪改)
閱讀思考
1.通讀全文,結合文章原句子說說梵高作品的最大特點。
" " " " " " " " " " " " " " " "
2.簡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3.作者在文中說“我從青少年學畫時期起,一見梵高的作品便為之傾心,此后一直熱愛他……他的作品能打動人的心靈。”其實,學校生活中也有許多打動我們心靈的人和事,請運用細節描寫,描繪出最能打動你心靈的一件事。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