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18歲。高三,黑色的7月。
落了榜,雨季就來了。
雨一直在下,好像是沒完沒了了,我只差3分就達線了。老師曾說我上重點大學沒有問題,可我卻落榜了。
已經快崩潰了。
那天,依然在下雨,父母都去上班了,我忽然有了一個念頭:我要離開這里,越遠越好,這個地方,實在不能待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反正我就是要走,這個地方太令我傷心了!
我騎著自行車出了門,一直往東騎。一直向東,我的腿開始發沉,嘴開始發干,但我一直堅持著。太陽出來了,很毒的太陽,路上只有我一個人,我繼續向東,一直向東。
到達山海關時,我變得又黑又瘦,那已經是兩天后了。當我看到“天下第一關”這幾個字時,我把自己那輛破自行車舉過了頭頂。年輕的時候,我是多么有勁又多么狂熱啊!
我看到了大海!
如果一個人只是在想象中看大海,那么,大海只是很大很藍。可是當我真正看到大海時,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
我躺在海邊的沙灘上,忽然覺得有什么熱熱的東西,一直流進我的耳朵里。開始我只是默默流淚,后來,我干脆放聲大哭,哭的聲音很快被海浪聲淹沒了。和那些咆哮的海浪比起來,我的哭聲是那樣小,甚至微不足道。
很難說清那是一種什么心境,剎那間,我似小僧悟道,心境清明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時我正在讀海子的詩,而這句詩后來被廣泛傳誦,但在那一年,沒有人比我更懂它的真正含義。
我就在海邊一直待了3天,幾乎花光了身上帶的所有的錢,買了好多珍珠項鏈,撿了好多貝殼。我無比地迷戀著海,看著海浪退了來來了退,我想通了,人生也是如此,進進退退,不可能一直向前的。我也決定了,回去復讀!盡管我那么不愿意上“高四”,雖然我要低下頭忍耐一年,可是,我真的想讀大學!
回到家時,父母哭了。
第二年的7月,我考上了大學。整整一年,我沒看小說,做了一年書呆子。我是看了海浪之后才明白的,人生,是需要進進退退的。
感謝18歲那年的遠行,它讓我明白,有些人生必須經歷挫折,有些花兒必得等待春天。雖然有些花兒的春天來得晚一些,但每一朵花兒,必有它自己花開的模樣。
(選自《文苑·經典美文》2014年第7期,有刪改)
(注: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將高考從7月提前至6月,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思維遷移
有的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多是因為不明局勢,該進不進,該退不退。而“我”18歲那年的遠行,則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要順應世事的變遷,審視自己的處境,適時地改變自己的位置,從而進退自如,將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