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公開征求意見。新版守則與2002年舊版相比簡潔明了,刪除了舊版中的部分內容,如“見義勇為,敢于斗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等不見了。(2014年8月3日《蘭州晨報》)
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以其力避“高大上”、凸顯“接地氣”、彰顯人性化的務實和創新,贏得了廣泛好評。其中,“見義勇為”條款從《中小學生守則》中退出,也的確顧及到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局限,反映出社會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的民意訴求。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見義勇為”消失于本當屬于對孩子們進行道德傳承教育的行為規范,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刪除“見義勇為”,不能刪掉矗立于孩子們心目中的“正義感”。對孩子們“正義感”的教育,既要鼓勵其敢于擔當,更要引導其善于作為。比如制止社會不良現象要講究適當場合,考量自身能力,采用報警、找成年人協助等適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