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義務教育“國家標準”難落地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撰文指出,要讓每所學校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政府教育部門所要做的不是制定“國家標準”,而是為學校的辦學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切實推進升學考試制度改革,以及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這兩者都需要教育部門做同一件事:放權。把辦學自主權交給學校,讓學校自主開展教學,包括選擇教材、組織教育活動,開展高質量的義務教育,當政府部門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學校的辦學也就回歸本位。
(摘自2014年8月12日《中國青年報 》)
評價要打破對分數的迷信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中小學評價方式的改變,要注重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將評價建立在大量數據支撐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注重考查學生進步的程度和學校努力的程度;注重促進學校建立質量內控機制,從起點環節開始全程控制質量。對學生的評價,不是為了把學生拿到天平上稱一稱,告訴他有多少斤,而是要打破對分數的迷信。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長,能夠獨立思想、獨立創造、培養創新人才。
(摘自2014年8月5日《光明日報》)
實際興趣決定外語學習的速度
■ 國際心理學家、語言學家龍飛虎先生認為,對任何事物的實際興趣會決定學習的速度?!叭绻銓σ粋€東西沒有興趣,那就意味著這個東西對你不重要;如果這個東西對你非常重要,而你也很清楚它的重要性,你就要想辦法提起自己的興趣,這個完全可以做到。在學習外語時,你只要對你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跟你有興趣的人進行溝通,學習語言自然就變成有意思的事情了。”
(摘自2014年8月12日騰訊網)
生源差異化是常態
■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褚宏啟表示,名額分配政策實施后,優質高中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因為學生群體內部差異變大了。事實上,這是一種教育的常態,但這對于優質高中的老師來說的確是挑戰。從普通初中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相對薄弱,進入優質高中后,不宜分別編班。走班制和差異教學都是不錯的選擇,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教育生態更為優化。
(摘自2014年8月12日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