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極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因為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搜集處理信息、獲取理性素材、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中的閱讀教學是授學生以“漁”,使其能自主地通過閱讀豐富自己的頭腦。自主閱讀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模式,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情感去領悟作品的藝術感情、藝術品質、體會作品的創作特色。
自主閱讀中的師生角色定位
自主閱讀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地看,而是要突出兩個方面,即“自”和“主”,“自”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的學習活動;“主”是指學生在這一學習活動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情感體驗和獨特的想象力、創造力去感知閱讀材料。兩個方面互為條件,缺一不可。自主閱讀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但并不就意味著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教師的這一燈塔作用越發顯得重要。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就必須確定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教師應精心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完成“急切需要”的閱讀。只有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欲望,使他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他們的閱讀效果才能達到最好的水平。學生進入閱讀狀態后,教師又將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鼓勵、點撥和釋疑,使整堂課能按教師設定的方向和步驟發展下去而不至于偏離教學目的甚至與目的背道而馳。當然,教師也不能太“濫用職權”,越俎代庖,甚至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怎樣創設情境,激發質疑呢?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由于教材的千差萬別,加上教師本身各有千秋,因此表現在具體的操作上,就沒有現成的方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教師有一千種教法。總的原則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發揮教師的優點,使閱讀教學的效果最好。
創設情境、激發質疑的具體策略
從整體入手,全面把握 一是概括內容法。主要針對一些篇幅較長的課文,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整篇課文的掌握。如《魯本的秘密》,12歲的小魯本在幾個月內辛苦地撿麻袋攢錢,為的是買一枚胸針送給他親愛的媽媽。二是抓住結構法。便于掌握各類不同結構文體的區別。如《飛奪瀘定橋》是按時間和事情發展順序安排材料,《爬山虎的腳》按爬山虎的特點來安排材料。三是直覺中心法。教材中有不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如《白楊》。有的則有很強的象征性,如《彩色的翅膀》,這些文章可讓學生直覺其中意味,體會作者目的。四是擴展課題法。文章有許多不同的命題方法,凡是以文章主體內容來命題的課文,都可以在課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其關鍵詞加以擴展,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可以就課題提出一系列問題:董存瑞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要炸暗堡?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怎樣炸的?炸的結果如何?
從局部下刀,管中窺豹 其一,從文章的中心事件入手,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以人們自發聚集在長安街兩旁送總理靈車為線索,分別寫了車來之前,車來之時和車來之后三個時段中人們的表情和行動。其二,從關鍵詞句入手,如《登山》,抓住列寧的“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句話。
故事(謎語)開場法 不管是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是四五年級的學生,這一種方法是永不過時的,運用好了這一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寓言《寒號鳥》時,有位教師這樣導入新課:“這一課,老師給你們講個民間故事。很久以前,在很遠的一座高山腳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從山腳下經過,你會聽到從石崖的縫隙里傳來了小鳥哭叫的聲音:‘哆羅羅,哆羅羅’。所以,人們就給這種小鳥取了個名字叫‘寒號鳥’。寒號鳥為什么在嚴寒的夜晚號哭呢?我們可以去問問它的鄰居喜鵲,喜鵲就住在寒號鳥對面的大楊樹上……”這一課的導入,教者以講故事這一兒童喜愛的形式,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住,從而激發了無限的閱讀欲望。
比較(討論)學習法 教師把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處的幾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根據提示,自己去比較,去發現。如四年級有兩篇閱讀材料都是寫自然界的美:《四季之美》和《威尼斯之夜》,前者不是對整個季節進行描繪,而是著眼于黎明、夜晚、黃昏、早晨的特定時間的美,言語如詩;后者則對自然的這種美描寫得更為具體可感,就像作者在對你講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一般。通過比較,學生再一次領悟到文學的神奇,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性情得到陶冶。
課堂思辨法 這不是要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選擇,而是在對立統一中尋找確切、新穎且有價值的解答。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善于聯想,靈活性強,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絕對化,容易為現成的結論所迷惑和制約。因此,閱讀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除在課堂中進行具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外,教師還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良好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習品質。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進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