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示知識結構關系的工具,是表達概念間相互關系的空間網絡結構圖,它能使學生更容易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保存。在高三復習中,合理利用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傳統的“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枯燥的復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把概念圖引入生物教學的意義
生物學概念是用以組織和構建生物學知識體系的基本單位,是高中生物教學的基礎。只有清晰地掌握了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并且將獲得的概念整合成知識體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概念圖教學可以促進知識的整合和遷移,使學習者看到概念之間的關聯,實現有意義的學習。高三生物二輪復習以專題復習為主,目的在于進一步強化知識,構建網絡,引導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對知識進行歸類和重新組合,使學生對重點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熟練掌握并應用知識的程度。在以往的復習中,師生普遍重視練習式二輪復習,學生整日埋在題海中,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
概念圖的提出源自于美國康乃爾大學諾瓦克等人的一個研究計劃,運用概念圖作為二輪復習的教學載體,并有效結合相關的教學策略,既能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性學習,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學習更主動,又能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系統性和整體性把握,有助于提高各種知識的學習能力。因此,筆者將“基于概念圖的復習教學策略”引入到高三生物二輪復習課堂之中,以提高復習效率,改善復習效果。
概念圖的構建方式
概念圖的構建是一項長期的過程,筆者每帶一屆學生,必會要求他們從高一開始就自備一本生物知識收集本,在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通過課堂逐步向學生滲透概念圖學習的策略,并要求他們嘗試著構建在收集本上。每一次復習,每一次假期作業的布置,筆者都盡量布置學生整理構建目前所學知識的概念圖,到高三一輪復習后,概念圖初步構建成。學生的收集本也成為高中三年生物學習的最有實用價值的資料。
以教材為依據,以專題為單位構建概念圖 課本是教學的根本,高考所用的知識全部來源于課本。學生依據教師所劃出的復習專題通過自主研讀教材、查閱資料和翻閱筆記等方式再次熟悉教材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根據自己對基本概念之間關系的理解對課本內容進行恰當的重組,繪制個人概念圖,可作為教師了解學情的第一手資料。
以核心概念為基點,拓展分支構建概念圖 教師參照某個模塊選取特定的范圍,確定一個核心概念,然后學生圍繞這個概念,聯想有關的概念、知識。有一輪復習的知識作為鋪墊,學生已初步具備構建簡單的概念圖來反映核心概念間關系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不斷從所學知識中進行搜索,將諸多信息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展開并組建成網絡,進行創造性地構圖。
以考試說明為依據,串聯考點構建概念圖 將考試說明里的考點中的相關概念看成一個個珠子,以某一結構、某一生理過程或生命現象為線條,把相關知識點串聯成概念圖。
概念圖的課堂應用
交流評價概念圖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結合已經繪制好的概念圖向組內成員講解概念圖的含義、組成要素、類型等,介紹概念圖中相關知識點的聯系,因是二輪復習,故要突出重點、難點、疑點、高頻考點,并配以實例說明,講解者講解過程中可就疑難問題向成員提問,其他成員也可就未聽明白、漏講的地方向講解者提出問題。全組同學通過質疑、批判、討論和爭論,再加上老師的點撥,使得疑難知識點得到澄清,對所復習的考點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完善整理概念圖 “完善概念圖”為本策略最為關鍵的教學活動,故將它置于整個流程中的核心位置。學生對概念更深層次的理解、諸多概念之間關系的理清等學習目標,都是通過這一活動來實現的。講解概念圖環節過后利用約5分鐘時間,由各小組自行組織對概念圖中的不當之處和不完善之處及時用異色筆進行修改:涵蓋的概念數目不全的及時添加進去,以彌補漏洞;不合理之處甚至出現的科學性錯誤進行改正;概念之間聯系不夠全面的則及時補充;布局不合理則進行調整;錯誤過多的則重新繪制。經過修改,終于使概念圖羽翼豐滿,趨于完美。最后組內推薦質量較高的概念圖作品,并進行展示、分享。
升華應用概念圖
及時糾錯,挖空填寫 概念圖構建前后,教師對學生的概念圖及時評閱,留意學生異色筆修改過的地方,比較兩次構建概念圖的過程,發現學生掌握概念的情況。將易錯點收集并在后面的復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的形式滾動檢查。同時將構建完善的概念圖排成圖片形式,將幾個關鍵概念或連接詞挖空,讓學生嘗試填寫。在這樣的變式訓練中,使學生的概念圖制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設計問題,自編考題 構建概念圖可以統整生物學習中的眾多重要概念,在交流合作中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在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重建,明確了新知識在舊知識基礎上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網絡。利用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沖突,學生個體可以自編一些習題,以判斷題或填空題的形式,然后在組內互相交換,這樣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回顧與提煉的過程,達到靈活遷移知識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