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式,提高他們主動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意知識與能力并重、過程和方法齊行、態度和情感端正,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中學歷史的教學效率。
師生互動,激發學習熱情
怎樣才能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完成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和目標,筆者認為教學方法創新是歷史教學改革的關鍵。歷史教學方法本來靈活多樣,是隨著時代和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的中學歷史教材和課程內容都發生了變化,教學方法創新主要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識。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合理規劃教學設計,激發、啟發學生的思維,突破條條框框,突破已有經驗,突破過去的思維定勢。筆者認為,教學方法的創新主要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它需要教師、學生共同來完成。隨著我國的教育深化改革的進程不斷加深,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正逐步淘汰,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認同,在此種教學環境中,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全身心投入到課程的學習當中去,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在更大的程度上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靈活選擇互動形式,比如小組合作討論、小組調查、團隊競賽、歷史情景劇表演、開展辯論活動等,互動的主題應緊扣課程核心,以重要歷史現象、重大歷史事件或者重要歷史人物為依托,密切結合目前時事前沿的關鍵熱點話題。在互動中,歷史老師的關鍵作用是及時做好總結,將理論知識與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對照,讓書本知識自然而然地消化;同時幫助學生分析不足,走出誤區,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結合影像資料,提高學習興趣
影像資料主要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具有真實性特點的紀錄片或新聞片。它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成為教材的有效補充;能將學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使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并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如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因容量大、內容難度大、戰役復雜,在學習時,可以引用電影《甲午風云》的有關剪輯片斷,使學生直觀地了解戰爭形勢、動態了解戰爭路線,同時教師穿插解釋知識要點,使史實與影片相結合,既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加強時空概念,化難為易,節省時間。學生在充分感知生動的歷史形象時,掌握了有關知識和空白概念。同時使學生思考:中日兩國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中國為什么會遭此慘敗?從而引導學生把北洋艦隊的劣勢同清政府的腐朽聯系起來,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段歷史刻骨銘心。加強歷史事件的直觀性,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觀,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互相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是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適時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例如: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八國聯軍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通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探索,帶著問題去閱讀,帶疑而思,思而解惑,盡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同時要多鼓勵學生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一個問題需要想象力,而有質量的提問又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該啟發誘導,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領悟,使其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的理解與掌握,學習輕松,事半功倍。
科學布置作業,鞏固學習成效
課后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新課程理念下,歷史作業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堂內外聯系,不同學科間的融合,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教師設計課后作業的模式,可以有寫歷史小論文、出歷史黑板報、編寫歷史小故事、寫歷史電影觀后感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自己動手,通過網絡信息搜集和查找圖書資料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源的進一步探究和開發的能力,以達到歷史教學創新的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應該摒棄傳統的照本宣科、死記硬背的方法,要注重培養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下學習,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效果。
(作者單位:湖南省新寧縣麻林鄉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