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列舉了兩種課堂模式:模式一,10分鐘復習提綱與方法總結、15分鐘練習、5分鐘小組討論、15分鐘教師與學生互評;模式二,5分鐘復習提綱、15分鐘練習、5分鐘小組討論、15分鐘教師與學生互評、5分鐘方法總結。這兩種課堂模式僅僅是順序不一樣,模式一是先介紹一般的解題方法、再練習;模式二是先練習,再總結方法。經過多次的實踐,發現模式一的短期效果比較好,而模式二的長期效果比較明顯。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從課堂效果看
筆者首先在兩個班級作了調查,兩個班級學生平時的成績相當,其中模式一的統計結果:全班50人,5道題目中,第一題全對,第二題錯3人,第三題錯28人,第四題錯15人,模式二的統計結果:全班50人,5道題目中,第一題全對,第二題錯10人,第三題錯38人,第四題錯16人,僅從人數看,可以看出模式一的結果比模式二的結果要好,特別是第二題、第三題,因為模式一先介紹了方法,所以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能夠提取前面介紹的方法,做到有據可依,完成的情況自然要比模式二好,而模式二,雖然錯誤率比較高,但是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筆者仔細研究了他們的解題過程,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從而導致了結果的多樣化,甚至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解題結果,因為沒有現成方法的限制,所以學生會考慮的更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解題的結果也就各不相同,學生難免在練習中會出現解題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錯誤,有些題目對學生來說卻往往是艱深的、破碎的、粗陋的,這是由學生特定的學習階段和特定的學習水平所決定的,正因為這樣,學生才需要不斷地學習,反復地歸納,在一次次的失誤中總結提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肯定學生的階段性進步,分階段、分層次地引領學生逐步形成對規律、方法的正確認識,從而形成最終的解題方法。
從課堂安排看
學生比較容易掌握起點低的題目,但是題目太簡單,學生也就沒有學習的激情,如果題目難度太大,學生受挫感太強,也容易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所以題目安排要循序漸進,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上面的題目,在第一題時,學生感覺比較容易,第二題稍微設置點障礙,需要動腦筋,讓他不至于掉以輕心,這時第三題如果還是這樣,學生就容易失去解題的激情,所以,在原來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大難度,讓學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夠著,這時,如果先告訴解題方法,學生考慮問題就有了依賴,就會從前面的解題方法中去提取,但是,有必要給學生講解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點,以及一些該記住的公式,讓學生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少走彎路,儲備充足的知識,而解題方法,需要學生自己親自去實踐,切不可越俎代庖,抑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不僅教師的題目安排要合理,課堂中,學生的活動也很重要,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小組活動為主,如果先告訴方法,小組討論的重點就是在老師介紹的幾個方法里尋找,如果不告訴方法,就有可能就會創新出更好的方法,但是,內容不能太難,太難學生找不到解題思路,反而會適得其反,降低小組的學習熱情,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首先,解題的正確率得到提高,其次,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互評,解題方法又得到提高,出現了一個學習與歸納不斷反復而又螺旋式推進的學習過程,比如,上面的第三題,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有的在畫圖形,有的在圖形的基礎上建立坐標系,有的在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向量,利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有的還在討論其它方法,通過觀察發現,這道題目錯誤率高的原因不是在學生解題方法上,而是很多學生思維的片面性導致的錯誤。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兩種模式中,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學內容,但是模式一是教師幫助學生總結出的方法,畢竟不是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得出,所以盡管模式一的課堂效果好,但是禁不住長時間的考驗,在以后的練習中,當出現一些新的題型的時候,模式二就占了優勢。
從學生發展看
模式一學生的學習效果好,但是因為有了教師預先的解題方法,學生容易形成思維上的定式,形成前攝抑制,導致在最后的綜合題中,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突破,所以容易出現僅僅平時發揮好的現象,而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憑借自身的思維習慣,解決一些新穎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題目。模式二恰恰是一個學生自發的、主動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得來的東西,記憶是最深刻的,沃夫甘·馮·歌德說:如果孩子的成長憑借自身的本性,那么得到的就是天才。教學是為了學生將來的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更應該堅持模式二的教學,即合理的安排知識與方法運用順序。
現成的教育有拔苗助長的趨勢,喜歡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失誤,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出現越來越多會模仿的,沒有個性的思維,吃一塹,長一智,雖然節奏慢了,誤區多了,但是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取得最后的成功,更加利于學生長遠的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學生能夠在繁忙、煩躁的氛圍下,靜下心來,更加需要教師能夠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磨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