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是構建語言的基礎,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語言單位,貫穿于整個語言教學過程,更是語言教學的基礎,斯大林說:“詞匯反映著語言發展的狀態,詞匯越豐富、越紛繁,那么評議也就越豐富越發展。”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緊抓字詞認知理解,使學生靈活掌握大量的詞語,從而提升學生在閱讀和寫作能力。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深刻理解詞語的意義呢?
詞義理解方式要本源化
教學詞語要求學生讀音準確無誤,理解詞語內涵從而做到靈活運用,但往往不注重教學形式,對詞的意義也僅僅是灌輸給學生。這樣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了一個又一個詞的意義。
例如,在執教《推敲》一文中,教師就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推敲”的引申義——
師:請看老師板書題目。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什么是“推”和“敲”?
生:這兩個都是表示動作的詞語。
師:你表演一下這兩個動作。
(學生動作演示,非常準確。)
師:(指著黑板上的板書)那這篇課文就是寫是怎么推門和敲門的嗎?
生:不是的。這篇課文是寫賈島怎么修改自己寫的古詩的。
師:這個與本來的意思一點都沒有了聯系,是怎么回事呢?
生:賈島在修改時就是用“推”字替代了原來的“敲”字,所以兩個字才變成了斟酌文字的意思。
以上案例,教師在教學“推敲”時,并沒有簡單灌輸詞語的意思,而是引領學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聯系生活,感知本意——結合案例,聯想引申——文本參讀,印證確認。這樣的教學學生就能追本溯源,真正把握詞語的含義。
詞義理解意蘊要豐富化
在教學詞語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參加學習的興趣,通過結合文本品讀詞語內在的思想情感。教師從詞語的關健入手,從而對詞語進行延伸,使學生更加豐富透徹地理解詞義。例如,《開天辟地》作為一篇神話故事,描述了盤古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頂天立地之后將原本混沌的世界開辟出來的過程。結合課文,不難理解“開天辟地”作為一個成語的大意已經蘊含在文本之中,學生理解并沒有什么難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詞語也逐漸引發出了全新的含義。
師:我們已經學完了《開天辟地》這篇課文,了解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題目中來,誰來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意思?
生:就是開辟了天地。
師:那課文中說原本的世界是怎樣的?之后的天地有了什么變化?
生:原來宇宙是一片混沌,而之后天地分離,世間的萬事萬物也都形成了。這是一個新的局面。
師:太棒了!你用了一個很棒的詞語——新局面。其實“開天辟地”這個詞語現在也經常指人開辟出全新的天地和局面。你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說一句話嗎?
生:毛澤東領導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這就是開天辟地。
生:孫中山推翻了封建制度,也是開天辟地。
如此深入的詞語教學形式,不但使學生對詞語深刻理解,更能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在真正意義上拓展文本語言的深度,使學生輕松理解詞語意思,融會貫通于閱讀和作文應用當中。
詞義理解策略要形象化
文本的豐富內涵是通過文字表現的,教師在教學詞語過程中,要創設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對這些詞語的感知力,拓展詞語在文本中的深度內涵。在不斷的想象中使學生構建出生動活潑的詞語形象,只有激發出學生濃厚的詞語學習興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二泉映月》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阿炳的心顫抖起來”,其中這個顫抖就可謂是神來之筆,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意蘊。一位教師在教學這個詞語時進行了這樣的引導——
師:阿炳的心里顫抖起來——這里面有一個詞語用得十分生動而又與眾不同。
生:顫抖!
師:是啊!說說你的看法!
生:顫抖是人類身體的反應,內心怎么會顫抖呢?
師:既然如此,難道是作者用詞不夠準確?(學生搖頭)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哪些實物在特殊情況下是顫抖的?
生:人冷了,或者害怕,身體會顫抖。
生:地震了房屋會顫抖。
生:風吹來,樹葉和水面都會顫抖。
師:有了外界的力量,很多原本牢固的事物都會發生“顫抖”的現象。那回到課文中來,阿炳的心本來也不會無緣無故地顫抖,可他遭遇了怎樣的外界力量呢?
生:他的師傅去世了,阿炳失去了這個世界上的唯一親人。
生:他的雙眼失明了,他生活沒有了依靠。
生:阿炳重又聽到了二泉的聲音,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觸動了他內心最柔美的情懷。
師:是啊!所以,他的心顫抖起來了。這種“顫抖”是他——
生:對師傅的懷念!
生:對生活不公的體驗!
就這一個簡簡單單的“顫抖”,如果僅僅從字面意思進行理解,詞語的教學必將陷入機械而毫無價值的泥沼之中。而這位教師并沒有就詞語而教學詞語,而是以這個詞語作為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世界、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的通道和跳板,將文本的情感意蘊和核心價值包裹著“顫抖”,從而將這個詞語意蘊無限豐富和擴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