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剛參加工作時由于沒有教學經驗,認為只要對學生嚴厲,對作業和課堂表現抓緊了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只要有不足就給他們施以懲罰,結果學生的成績非但沒提高反而還下降了,有的學生甚至對筆者有了抵觸情緒,于是筆者開始反思,嘗試改變教學方式。
學會審視課堂
還記得校長第一次聽完筆者執教的《化學之旅》一課后,所發的感慨:“我怎么沒感覺到化學旅行的快樂呢?”的確,那堂課,學生一直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在老師的高壓下原本活潑可愛的學生們一言不發,眼神中沒有好奇、沒有求知、沒有探索。也難怪,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長大,一上班就面臨實施素質教育,的確是一個大的挑戰。筆者意識到了自己存在問題,要想讓學生喜歡學化學,學好化學,必須換個思路來教化學。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筆者的教學方法在不斷地改變。今天再次審視自己的化學課堂:每一個故事的表演者是老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是主演,導演有時是老師,但更多時候是“真理”與“創新”。在教學中筆者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素材,盡可能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操作、探索發現化學知識。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今天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在教學中的點滴做法。
改變教學方式
利用生活案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例如,學生的第一節化學課《緒言》,筆者通過“小花變色”“無色溶液變牛奶”等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瞪大雙眼,感悟到化學的神奇。此時筆者會適時的點撥:“你們學好化學后,也可以設計自己的‘化學魔術’”!以此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可以結合身邊的事例:燒水壺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你知道怎么清除嗎?一小團發面為什么會蒸成大饅頭?你喝了碳酸飲料為什么會打嗝等。用這些生活實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把興趣轉化為樂趣,進而上升為志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樂學”。
以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大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改變課堂教學方式為突破口,提高教學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在《物質的溶解》教學中,筆者把某車間的工作服帶到課堂上,工作服上有氯化鈉、硫酸銅、硝酸銨,潤滑油、碘等污漬。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員,你打算怎么來洗這批衣服呢?去污原理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接著學生進行猜想、設計方案、通過小組合作按照一定的順序完成實驗探究,并得出結論。組內成員又上臺展示匯報。真正把課堂上的主角讓給學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好的展現。課堂上學生不但有知識的收獲還有能力上的收獲,進而鼓勵回家動手實踐一下,使學科知識與生活相鏈接,讓學生真切地到體會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分層次教學,關愛每一名學生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切實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公平交流的機會。所以,無論學生是成績優秀生還是學困生,教師都要敞開心扉和學生交流,做學生們的大朋友。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每個學生,在教學中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允許學生向老師說“不”,表達不同的觀點,發表不同的見解,提出新的假設,師生通過學習、討論、實驗,找到正確的、科學的結論,實現教學目標,實現師生教學共長。另外,筆者還會在班里開展“寫寫心里話”“老師我想對您說”等活動,通過小紙條、E-mail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甚至是他們異想天開、幾近荒誕的“科學”猜想。這樣,一方面可以指導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另一方面,可以化解學生成長的困惑,指導他們走出誤區;再次通過鼓勵學生大膽的思考、假設和探索,激發他們探究科學進步的火花。在這些交流中,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減少了他們因學業成績不理想、生活中的某些不開心、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等而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筆者還注意發現和培養學生們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
通過教學上的點滴改變,學生和老師的感情更深了,學生也更喜歡化學這門學科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可以在輕松、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化學,他們是快樂的。當然,筆者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但筆者會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力爭使未來的課堂更具有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學校)